10 JUL 2025 張倍齊律師
2023年,政府為了減輕民眾的購屋負擔,推出了「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俗稱「新青安房貸」),以其較低的利率、較長的寬限期及高達1000萬的貸款額度,成功點燃了一波購屋熱潮。這項立意良善的政策,也讓許多人動了「集資」的念頭:找感情好的兄弟姊妹或朋友,利用其中符合「首購族」資格的人頭申請貸款,共同實現買房的夢想。
然而,這個看似雙贏的計畫,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法律風險。政府的優惠政策,其申請資格(例如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名下均無自有住宅)無形中將合資者推向了法律上極具風險的「借名登記」安排。也就是說,房屋所有權只登記在一個人名下,但實際出資者卻是多人。當法律上的所有權與實際上的資金來源不一致時,就為日後的糾紛埋下了不定時炸彈。
一個善意的開始,為何常常走向關係破裂、對簿公堂的结局?本文將深入剖析親友合資買房的常見爭議,並提供具體的法律建議,教您如何擬定一份完善的合夥契約,為您的投資與情感建立一道堅實的「法律護身符」。
親友合資買房,最大的挑戰往往源於「信任」二字。許多人認為「我們是家人/好朋友,不用分得這麼清楚」、「談錢傷感情,簽合約好像不信任對方」,於是選擇用口頭約定或簡單的通訊軟體對話來取代正式的書面契約。
這種想法其實是將因果倒置了。一份清晰的契約,不是不信任的表現,反而是對這段關係最高程度的尊重與保護。因為它能在大家還心平氣和、目標一致的時候,共同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預先設定好解決規則。
當缺乏白紙黑字的共識時,許多模糊地帶就會浮現。例如,有人認為這是長期投資,期待房價穩定增值;有人卻想短線操作,看到好價格就想獲利了結。當初大家興高采烈地說「賺錢大家分」,但房價漲了,怎麼分?房價跌了,該認賠殺出還是繼續持有?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在缺乏事先約定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從財務分歧演變成情感裂痕,讓最初的信任蕩然無存。
一旦合作關係出現變數,以下幾點是最常引爆訴訟的導火線:
(一) 財務與決策權:誰出錢?誰說了算?
合資的組成往往很複雜,有人出頭期款,有人負責背房貸,有人可能貢獻的是裝潢或管理的心力。那麼,當需要做決策時,權力應該如何分配?是「一人一票」的民主制,還是依照「出資比例」的股權制?
例如,房屋需要一筆錢來修繕漏水,或是決定要以什麼樣的租金出租,如果大家意見不合,該由誰來拍板定案?若沒有明確的決策機制,任何一個小決定都可能演變成權力鬥爭,導致合夥事業停擺。
(二) 退場機制:當有人想「下車」時該怎麼辦?
不動產投資期程長,三、五年是常態。在這段期間,任何合夥人都可能因為個人因素(如結婚、創業、急需用錢)而想要退出。這時問題就來了:他該如何「下車」?
若沒有預先規劃好「退場機制」,就會面臨一連串難題:他持有的份額價值該如何計算?是依據當初的成本,還是目前的市價?剩下的合夥人有優先承購權嗎?如果其他人沒有足夠的資金買下他的份額,又該怎麼辦?一個設計不周全的退場機制,常讓一個人的退出,癱瘓了整個投資計畫,甚至引發侵佔、背信等更嚴重的法律問題。
(三) 房屋價值認定:如何公平地為房產「估價」?
買房時,價格是明確的。但是當有人要退出、或大家決定要賣房時,這間房子的「現值」是多少,就成了爭議的核心。
是要參考政府的公告現值、銀行的鑑價報告,還是找三家房仲來估價取平均值?每種方法的結果都可能相差甚遠。如果沒有一個大家事先都同意的估價標準,那麼在討論退夥金額或出售底價時,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分歧。
(四) 飛來橫禍:當地震、火災或發現房屋瑕疵時的處理難題
合夥契約寫得再詳細,也難以窮盡所有可能。如果房子不幸遇到地震而受損、發生火災,或是交屋後才發現是海砂屋、甚至是凶宅,該怎麼辦?
這時,不同合夥人的風險承受度和處理方式可能截然不同。有人可能主張「既然是凶宅,就應該馬上跟前屋主解除契約」;但如果房價已經上漲,另一些人可能會想「不要解約,跟前屋主談一筆減價賠償就好」。一個主張解約,一個主張減價,雙方僵持不下,最終只能訴諸法院,讓原本的投資美夢變成一場訴訟惡夢。
與其事後補救,不如事前預防。面對合資買房的複雜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視為一門正式的「事業」來經營,並透過一份詳盡的法律文件來為其保駕護航。
處理親友合資買房,最正確的法律框架是擬定一份「不動產合夥契約」。這份契約不僅僅是法律文件,它更像是一個「爭議模擬器」。在律師的協助下,草擬契約的過程會引導各位合夥人去面對那些「萬一」發生的情況,並在彼此關係良好、能夠理性溝通時,共同找出解決方案。
如果在簽約前,連這些假設性的問題都無法達成共識,那或許就該重新思考這次的合夥是否真的可行。一份好的合夥契約,是合夥關係的壓力測試,也是未來成功的基石。以下是一份完整的不動產合夥契約應包含的核心要素:
不動產合夥契約核心條款檢核表
條款類別 | 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 條款重要性:避免... |
---|---|---|
1. 合夥人與出資 | 誰是合夥人?每人出資多少錢、何種形式(現金、勞務)?佔總額的百分比? | 避免未來對於誰是真正出資者以及所有權份額的爭議。 |
2. 產權登記 | 房屋要登記在誰的名下?是否為「借名登記」?登記人有何權利與義務? | 釐清法律所有權與實際出資人間的關係,預防登記人私自處分房產的風險。 |
3. 決策機制 | 日常管理(如修繕)由誰決定?重大決策(如出售、出租)如何決定?(一人一票或按出資比例?) | 避免因管理權與出售時機等重大事項意見不合而導致的僵局。 |
4. 損益與稅費分攤 | 租金收入、出售利潤如何分配?房屋稅、地價稅、房地合一稅等成本如何分攤? | 確保財務公平,避免由登記人一人承擔所有稅負,或利潤分配不清。 |
5. 退場機制 | 合夥人可以中途退出嗎?條件為何?其份額如何計價?其他合夥人有優先承購權嗎? | 提供一條清晰、公平的「下車」路徑,是避免合夥關係惡化、對簿公堂的關鍵。 |
6. 違約責任 | 如果有人違反約定(如未按時支付款項),應承擔什麼責任? | 建立有效的嚇阻機制,確保所有合夥人都能遵守共同制定的規則。 |
即便有律師協助擬定了一份上百頁的完美契約,在契約的最後,通常還是會看到這樣一條:「本契約如有未盡事宜,雙方應本誠信原則協商解決。」這句話恰恰說明了契約的極限。
世界上的變數太多,再周全的條款也無法預見所有狀況。當發生契約沒寫到的意外時,最終還是要回到「人」的層面來解決。然而,什麼是「誠信原則」?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而且長得都不一樣。這時,合夥人的品格、溝通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誠意,就成了決定性的關鍵。
因此,成功的合資事業,從來不是單靠法律或單靠信任,而是兩者的結合。一份強而有力的合夥契約,是處理「可預見風險」的盾牌;而一群值得信賴的合夥人,則是在面對「不可預見風險」時,能夠共同協商、理性應對的戰友。盾牌能抵擋已知的攻擊,但靈活應變的戰士才能贏得整場戰爭。
親友合資買房,可以是一個匯集資源、共創財富的美好途徑,但也可能是一場考驗人性、摧毀情誼的惡夢。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有足夠的「事前規劃」。
成功的合夥投資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一份清晰詳盡的法律契約,以及一群品格可靠的合夥人。前者為可預見的爭議提供規則,後者為不可預見的意外提供彈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尋求律師的專業協助,擬定一份完善的合夥契約,並不是多此一舉或製造麻煩,而是對這份投資與彼此關係最負責任的態度。這筆費用,是為了保護您未來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資產,更是為了守護那份無價的友誼與親情。透過專業的規劃,才能讓您與親友開心買房、高興賺錢,實現投資與情感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