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SEP 2025 張倍齊律師
法律協商中的「留白藝術」:律師談契約簽署的智慧與平衡
在文學或繪畫領域,「留白」是一種深具智慧的藝術手法,它透過適度的空白,反而能凸顯主題,創造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例如金庸《雪山飛狐》的開放式結局,或是山水畫中大片的雲霧,都能引發觀者無限的想像與共鳴。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的「留白」,在嚴謹的法律世界中,特別是契約或和解協議的簽署上,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許多人誤以為法律文件必須鉅細靡遺、滴水不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權益,殊不知,過度的「填滿」反而可能導致協議寸步難行,最終錯失達成共識的機會。
在法律實務中,追求絕對的保障是當事人自然的期望,但這份期望若未經審慎評估,可能反成為協議達成的阻礙。
以企業內部為例,業務單位往往渴望交易能迅速成交,以便獲取佣金或達成業績目標,因此傾向於快速簽約。然而,法務單位卻肩負著風險控管的重責,他們會仔細審閱契約條款,指出潛在的不利因素或模糊不清之處,要求修改,以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爭議或訴訟風險。這種業務與法務之間的拉鋸戰,反映了企業在追求商業利益與規避法律風險之間必須取得的微妙平衡。若法務單位過於強硬,堅持所有條款必須對公司絕對有利,即便業務單位費盡心力促成的交易,也可能因此胎死腹中。這說明了法律專業不僅是找出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能促成目標的解決方案。
在個人層面,例如離婚協議書中關於未成年子女探視權的約定,也常見類似情況。許多父母在擬定探視條款時,會希望將所有細節規範得一清二楚,從探視時間、地點、遲到罰則,甚至到孩子生病、臨時有事等突發狀況,都希望明文列出,並附帶高額的懲罰性違約金,例如遲到一小時罰一百萬元。然而,這種看似能「保護」自身權益的條款,往往因過於嚴苛而導致對方難以接受,協議根本無法簽成。即使訴諸法院,法官也鮮少會支持這類不近人情的過度要求。這凸顯了法律文件在保障權益的同時,也必須考量其可行性與人情義理,否則便會陷入僵局。
類似的思維也出現在租賃契約中。房東為避免房客破壞房屋,可能會在契約中訂定高額的懲罰性違約金。然而,這種過於強勢的條款,很可能讓潛在的房客望之卻步,最終導致房屋無法順利出租。這不僅未能達到保障權益的目的,反而阻礙了交易的完成。
從上述案例可見,法律上的「留白」並非疏忽,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策略,其核心價值在於促成協議的達成,並回歸法律的本質。
在雙方對立或期望值差異大的情況下,適度的「留白」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探視權協議中,僅約定準時交接子女的時間,而不明確寫入違約罰則。這種「刻意留白」的處理方式,能有效降低雙方的對立情緒,讓協議更容易達成共識。因為過於嚴苛的懲罰條款,不僅可能嚇跑對方,也未必能真正達到預期的約束效果。若未來真的發生嚴重違約,仍可透過法律途徑尋求救濟,例如累積證據後向法院聲請改定監護權。
許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即使未在契約中明文記載,也已由現行法律所規範。例如,父母對子女的扶養義務、監護人的職責等,都是法律明定,不因契約有無載明而改變。此時,若堅持將所有法律規定都寫入契約,反而可能增加雙方的對立與不信任感,甚至導致協議破裂。因此,適時的「留白」是信賴法律體系、回歸法律本質的表現,它讓契約更聚焦於雙方需要特別約定或補充的內容,而非重複法律既有的規範。
判斷何時需要「留白」、何時應詳盡規範,是律師專業能力的體現。一位優秀的律師,不僅能為當事人爭取權益,更重要的是能在保障權益與促成協議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他們理解,追求單方面絕對有利的條款,往往是簽約的絆腳石。真正的「高明」,在於能夠促成一份雙方都願意簽署,且能有效解決問題的協議,即使這份協議並非完美無瑕地滿足單方所有要求。這也要求當事人對律師的專業判斷抱持信任,理解律師的建議是基於對法律、人性與實務的綜合考量。
法律協商並非一場零和遊戲,它更像是一門追求平衡的藝術。過度堅持己方利益,將所有風險與細節寫死,看似萬無一失,實則可能導致協議破裂,讓事情無法向前推進。張倍齊律師強調的「留白藝術」,正是提醒我們在法律實踐中,應當具備宏觀的視野與彈性思維。
這份智慧體現在:
因此,當您面臨契約簽署或和解協商時,除了仔細評估條款內容,也請信任您的律師所展現的「留白藝術」。這不僅是專業的體現,更是促成您事務順利完成的關鍵智慧。亮遠法律事務所致力於以白話方式,讓民眾理解法律的深層意涵,並透過專業判斷,為您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