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賣家必修課!律師白話解析智慧財產權、廣告法規與避險攻略

22 MAY 2025 張倍齊律師

前言:網路創業夢?小心別踩到這些法律地雷!

近年來,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投身網路賣家的行列,希望透過網路平台實現創業夢想。然而,在這股熱潮之下,許多法律風險也隨之而生。許多賣家可能因為一時不察或對法律不熟悉,而不慎觸法,輕則面臨商譽受損、賠償損失,重則可能吃上官司,讓心血付諸東流。

壹、智慧財產權:網路賣家最容易誤觸的隱形戰線

談到網路賣家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智慧財產權絕對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所謂智慧財產權,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類精神活動的成果,經過法律承認後所賦予的權利,常見的例如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對於網路賣家而言,最常接觸到的便是商標權與著作權。

為何智慧財產權會成為網路賣家的隱形戰線呢?主要原因在於許多賣家對於權利的歸屬、使用的界線不夠清楚,或者抱持著僥倖心態,認為「小本經營應該沒關係」、「大家都這樣做」,殊不知這些行為都可能構成侵權,引發後續的法律爭議。因此,提升對智慧財產權的認識,是每位網路賣家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權益的第一步。

一、 商標,不只是個名字或Logo這麼簡單!

許多人以為商標不過就是一個品牌名稱、一個漂亮的Logo圖案。事實上,商標在法律上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商標的主要功能在於「識別商品或服務的來源」,讓消費者能夠清楚辨識某項商品或服務是由哪一家廠商所提供,並藉此與其他競爭者的商品或服務區分開來。例如,我們看到勾勾圖案就知道是Nike,看到被咬一口的蘋果就知道是Apple。

正因為商標具有這樣重要的識別功能,法律才會賦予商標權人排除他人未經同意使用的權利。如果網路賣家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擅自使用他人的註冊商標販售商品,不僅可能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誤認,更會直接侵害商標權人的權益,進而需要承擔民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因此,輕忽商標的重要性,往往會讓賣家付出慘痛的代價。

(一) 「創意」不等於「權利」:打造自有品牌前先做功課

許多網路賣家都懷抱著打造自有品牌的夢想,精心設計了品牌名稱和Logo,滿心期待地準備大展拳腳。然而,一個常見的迷思是,認為只要是自己「原創」的名稱或圖樣,就理所當然地擁有使用權。但事實上,「創意」並不直接等同於法律上的「權利」。在您正式使用或投入大量資源行銷您的品牌之前,進行商標檢索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功課」。

透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商標檢索系統,可以查詢是否有他人已經註冊了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使用在相同或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若未經檢索就貿然使用,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侵害了他人的商標權,即使您的設計確實是獨立發想,也難辭其咎。例如,即使您認為自己的Logo設計獨一無二,但若其主要識別部分與已註冊商標構成近似,且指定商品類似,仍有高度侵權風險。

更進一步,為了長久保護自己的品牌,避免日後被他人仿冒或搶註,積極地將自己的品牌名稱和Logo申請註冊為商標,才是治本之道。這並非瑣碎的程序問題,而是攸關品牌能否永續經營的專業考量。許多賣家往往在品牌做出成績後,才發現品牌名稱早已被他人註冊,屆時要不是被迫改名,就是要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取回商標,得不償失。因此,建議賣家在創業初期就應將商標佈局納入考量,尋求專業協助,為自己的品牌建立穩固的法律基礎。

(二) 別人的品牌,我能怎麼「用」?水貨、仿品與關鍵字廣告的迷思

網路賣家在經營過程中,除了打造自有品牌外,也常會銷售他人品牌的商品,或是在行銷活動中提及其他品牌。然而,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他人品牌,是一門大學問,其中又以真品平行輸入(俗稱水貨)、仿冒品以及關鍵字廣告等議題,最容易讓賣家感到困惑,甚至誤觸法網。

1. 真品平行輸入(水貨):我可以賣「正版」就沒問題嗎?

所謂「真品平行輸入」,指的是貿易商或個人,未經國內代理商或商標權人的同意,從國外合法購入原廠真品後,再進口到國內市場販售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貨」。許多賣家可能會認為,既然我賣的是「正版商品」,應該就沒有法律問題了吧?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區分商品的「權利類型」來看。

針對「商標商品」(例如名牌包包、服飾、化妝品等),我國商標法採取「國際耗盡原則」。根據商標法第36條第2項規定,附有註冊商標的商品,只要是由商標權人或經其同意之人在國內外市場上交易流通後,商標權人就不能再對這些已流通的「真品」主張商標權 。這意味著,如果您從國外合法購得原廠的真品,再進口到台灣販售,原則上是合法的,國內的商標權人(即使是總代理)通常不能禁止您販售這些水貨商品。

然而,對於「著作權商品」(例如書籍、軟體、影音光碟等),情況則大不相同。我國著作權法對於著作物的散布權(也就是販售權)是採「國內耗盡原則」(或稱第一次銷售原則)。這表示,著作權人將其著作原件或合法重製物在「台灣境內」經合法程序首次銷售或贈與後,他人才能合法地轉售該特定物件。因此,若未經著作權人或其授權之人的同意,從國外平行輸入「全新」的著作權商品到台灣販售,原則上是侵害著作權的行為。

不過,智慧財產局曾有函釋指出,若屬於個人少量自用,例如旅客入境時隨行李攜帶,或郵寄包裹進口,每種著作一份,則可例外視為合理使用。但若超出此範圍,意圖轉售牟利,則仍有侵權的高度風險。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兩者的差異,以下整理了一張比較表:

一張表搞懂!「水貨」賣家必看:商標品 vs. 著作權品平行輸入比一比

權利類型 主要原則 平行輸入合法性 律師提醒 
商標商品
(e.g., 包包、服飾、化妝品)
國際耗盡原則 一般情況下合法 須確保為原廠真品,注意是否有商標法第36條第2項但書情形(如商品流通後變質、受損,或有其他正當理由影響商標權人權益)。
著作權商品
(e.g., 書籍、軟體、影音光碟)
國內耗盡原則 原則上不合法(除非權利人同意或已在台首次銷售),個人使用少量進口例外 販售目的之平行輸入風險極高,切勿將個人少量自用之例外規定擴大解釋。

 

總結來說,販售水貨前,務必先釐清商品主要涉及的智慧財產權類型,並確認商品來源的合法性與真實性。尤其是著作權商品,其平行輸入的法律限制遠較商標商品嚴格,網路賣家不可不慎。

2. 賣到仿冒品,我「不知情」就沒事?談「明知」的認定與賣家責任

販賣仿冒品,俗稱「賣假貨」,是網路賣家絕對不能觸碰的紅線。販賣仿冒商標的商品,不僅會面臨民事上的高額求償,更可能觸犯商標法第97條的刑事責任,該條規定:「明知他人所為之前二條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持有、陳列、輸出或輸入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萬元以下罰金;透過電子媒體或網路方式為之者,亦同」。

許多賣家在被查獲販賣仿品時,常會辯稱「我不知道這是仿冒品」。然而,法律上對於「明知」的認定,並非單純取決於賣家主觀上的說詞,法院會綜合客觀事證來判斷賣家是否「明知」其所販售者為仿冒品 。常見的判斷因素包括:

那麼,網路賣家應該如何自保,避免因為「不知情」而觸法呢?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

此外,若賣家以詐術使消費者誤信其所販售者為真品,進而購買仿冒品,除了商標法的責任外,還可能構成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的加重詐欺罪,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網路購物雖然方便,但買到仿冒品的案例時有所聞,賣家務必誠信經營,切勿以身試法。

3.總而言之,購買競爭對手的品牌名稱作為關鍵字廣告,本身並非當然違法,但操作上務必謹慎,確保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與區別性,避免造成消費者混淆或構成不正競爭。

二、 著作權:不只盜版影片,商品文案、圖片也可能讓你吃上官司!

除了商標權之外,著作權也是網路賣家時常會遇到的智慧財產權議題。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人類精神創作的「表達」,而非「思想」或「概念」本身。只要是具有原創性(非抄襲他人)及創作性(達到一定的創作高度)的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例如文字描述、攝影照片、美術設計、影音短片等,都可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許多網路賣家為了美化商品頁面、吸引消費者目光,會大量使用文字、圖片、甚至影片來介紹商品。這些素材的取得與使用,若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著作權侵權的陷阱。一般人常以為著作權侵權只發生在盜版電影、音樂等情況,但其實網路賣家日常工作中處理的商品文案、拍攝的商品照片,也都與著作權息息相關。

(一) 「複製貼上」很方便?小心侵權求償找上門

在競爭激烈的電商環境中,為了快速上架商品,有些賣家可能會便宜行事,直接「複製貼上」其他賣家或原廠官方網站上的商品描述、規格介紹,或是下載使用他人拍攝的精美商品圖片。這樣的行為看似省時省力,卻隱藏著極大的法律風險。

無論是文字描述還是圖片影像,只要符合著作權法保護的要件,就享有著作權。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複製、公開傳輸(例如上傳到自己的賣場)其著作內容,即構成著作權侵害。許多賣家誤以為只要稍作修改,例如調整文字順序、更改圖片色調,就可以規避侵權責任。然而,著作權侵權的判斷標準是「實質近似」,如果修改後的內容與原作的核心表達仍然相似,依然可能構成侵權。

一旦被認定侵權,賣家可能面臨著作權人的警告函、要求下架商品,甚至被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意圖銷售或出租而擅自以重製之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還可能負擔刑事責任。因此,切勿因一時的方便,而讓自己暴露在侵權的風險之中。

(二) 我可以怎麼辦?合法使用素材的自保之道

那麼,網路賣家應該如何合法地取得及使用商品介紹所需的文字、圖片等素材呢?以下提供幾點自保之道:

總之,尊重他人著作權,堅持使用合法來源的素材,是網路賣家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

貳、結語:網路賣家趨吉避凶,律師是您的好夥伴

總結來說,網路賣家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可能面臨來自智慧財產權(如商標侵權、著作權侵害、仿冒品問題)、廣告法規(如廣告不實、不正競爭)以及消費者保護等多方面的法律挑戰。這些法律議題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可能對事業造成衝擊。

提升法律意識,採取預防措施,是網路賣家趨吉避凶、穩健經營的根本之道。在面對具體的法律問題或規劃事業藍圖時,例如品牌商標的申請、合約的審閱、廣告文案的把關,或是處理客訴糾紛等,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能為您的事業提供更周全的保障。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