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MAY 2025 張倍齊律師
「律師,您怎麼好像什麼訴訟都會打?您到底有沒有專長啊?」這句話,或許是許多潛在客戶在尋求法律協助時,心中常有的疑問,也是執業律師經常需要面對的提問。這樣的疑惑並非空穴來風,尤其當事人可能因為看到律師事務所羅列的服務項目五花八門,從民事、刑事到非訟案件,幾乎無所不包,更容易產生「這位律師真的樣樣精通嗎?」的念頭。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此一現象,說明為何訴訟律師的服務範圍看似廣泛,並解釋這種「通才」表象背後,其實奠基於深厚的法學訓練與實務經驗。透過對律師專業養成的解析,期望能幫助大眾更清晰地理解律師的專業定位,進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法律夥伴。
一般民眾在接觸律師事務所時,無論是透過事務所門口的招牌、官方網站,或是宣傳品,經常會看到洋洋灑灑的服務項目列表。這些列表可能包含車禍賠償、工程瑕疵、遺產紛爭、離婚財產、子女監護等,幾乎涵蓋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 。這種情況,與大眾對於其他專業領域,特別是醫學領域「分科精細」的印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民眾可能會想,醫師有內科、外科、心臟科、眼科等明確分工,為何律師的專業領域劃分似乎就沒那麼壁壘分明?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反映了法律問題本身的特性以及律師專業訓練的模式。
(一) 從律師事務所常見的服務列表談起
律師事務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常見的分類不外乎民事訴訟、刑事訴訟以及家事事件(舊稱非訟事件)等。在這些大分類底下,又會細分出諸如前述的遺產繼承、婚姻家庭、不動產糾紛、合約審閱、勞資爭議、智慧財產權,乃至於傷害、詐欺、背信等各類案件。當事人看到如此繁多的項目,自然會產生疑問:一位律師真的能同時處理這麼多不同類型的案件嗎?
實際上,對於許多以訴訟為主要業務的律師而言,處理橫跨民事、刑事及家事領域的案件,確實是執業常態。這並非表示律師漫無目標地承接案件,而是因為這些看似不同的案件類型,在法律程序的進行上,以及所需運用的法律原理原則上,存在著高度的共通性。這種現象也使得律師在行銷其服務時,傾向於列出較為廣泛的服務項目,以期讓有不同需求的潛在客戶知悉其服務能力。然而,這種做法有時也可能讓尋求特定領域深度專業的客戶,對於律師的專精程度產生疑慮。
(二) 律師專業分工與醫師分科的差異與原因
大眾時常將律師的專業分工與醫師的分科制度相比較,進而產生「為何律師不像醫師那樣有嚴謹分科」的疑問。醫師的分科,如家醫科、耳鼻喉科等,界線相對清晰。然而,法律問題的複雜性與交錯性,使得律師的專業分工難以如此截然劃分。
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當事人所面臨的法律困境,往往不是單一面向的。例如,一個商業糾紛,可能同時涉及民事上的合約履行問題,以及刑事上的詐欺或背信問題;一個離婚案件,除了子女監護權的歸屬,還可能牽涉到夫妻剩餘財產分配,甚至保護令的聲請。如果律師的專業分工過於僵硬,當事人可能需要分別尋找不同「專科」的律師來處理同一個事件中的不同面向,這不僅不符合經濟效益,也可能導致案件處理上的割裂與不協調。
因此,雖然部分律師可能因個人興趣、經驗累積或事務所發展策略,而特別專注於某些特定領域,例如智慧財產權、海商法、工程案件或涉外契約等,但對於一般傳統訴訟律師而言,具備處理常見民事、刑事及家事案件的綜合能力,是專業養成的基本要求。法律問題的整體性與連動性,決定了律師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備跨領域的視野與處理能力。
訴訟律師之所以能夠處理看似五花八門的案件,其關鍵在於法學原理與訴訟程序具有高度的共通性。無論案件的事實背景如何變化,其背後所依循的法律規範與程序進程,往往遵循著一定的「框架」與「原理原則」。這種框架性的知識與技能,是律師在法學院及實務訓練中長期培養的核心能力。
掌握了這些共通的原理與程序,律師便如同掌握了一把解開各種法律難題的鑰匙。當然,不同案件類型會有其特定的實體法規與細節差異,但訴訟攻防的邏輯、證據法則的運用、程序正義的實現,這些都是訴訟律師賴以執業的根本。這也是為何有經驗的訴訟律師,即使面對一個全新的案件類型(除非是極度冷僻或專業門檻極高的領域),也能夠憑藉其既有的法學素養與訴訟經驗,迅速掌握案件核心,並制定合適的訴訟策略。
在刑事訴訟領域,不論被告所涉及的罪名是傷害、竊盜、偽造文書,還是妨害名譽、公然侮辱等,其案件的進行基本上都必須遵循《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程序。這個程序本身就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框架,為所有刑事案件的處理提供了依循的軌跡。
從案件的開端,即檢察官的偵查階段,到後續法院的第一審、第二審乃至第三審的審理,都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在審理過程中,又包含了準備程序、證據能力調查、爭點整理、交互詰問、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等環節。這些程序性的規定,確保了刑事案件的審理能夠在公正、客觀的基礎上進行。
(一) 無論案件類型,偵查與審理流程皆有共通性
刑事案件的偵查與審理流程,其共通性遠大於其差異性。例如,無論是處理一件單純的過失傷害案件,還是一件複雜的經濟犯罪案件,律師在偵查階段協助當事人的重點,可能都包括陪同應訊、閱覽卷證(在特定階段)、提供法律意見、協助聲請調查有利證據等。進入審判程序後,律師的職責則在於依據案情進行無罪答辯或協商認罪、對檢察官提出的證據表示意見、詰問證人、提出有利於被告的證據與論述等。
正是因為這套刑事訴訟的「框架」具有普遍適用性,使得大多數具備刑事訴訟經驗的律師,都有能力處理常見的刑事案件。實務上,很少有律師會宣稱自己「只」處理特定類型的刑事案件,例如「只打誹謗官司」或「專辦車禍案件」,因為刑事訴訟的核心技能是相通的。
(二) 證據法則、程序正義與辯護策略的普遍適用
刑事訴訟的核心,除了程序流程的遵循外,更在於證據法則的精準運用、程序正義的嚴格把關,以及辯護策略的妥適擬定。這些要素,同樣具有高度的普遍適用性。
例如,「無罪推定原則」、「證據裁判原則」、「被告緘默權」等,是所有刑事案件都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律師在個案中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來保障被告的權益,如何挑戰檢方證據的證明力,如何建構對被告有利的事實版本,這些都是高度專業的法律技能,其應用並不局限於特定罪名。一位擅長分析證據、精通程序規則、並能洞察人性的律師,其辯護能力自然能夠延伸至各類刑事案件。
與刑事訴訟相似,民事訴訟(包含家事訴訟在內)的進行,也依循著《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規所建立的基礎框架。雖然民事案件的類型千變萬化,可能涉及金額龐大的工程款項糾紛,也可能是鄰里間的漏水爭議,但其訴訟程序的進行,仍有許多共通的環節與原理。
民事訴訟中常見的程序,例如起訴、答辯、準備程序中的爭點整理、書狀的撰寫與攻防、證據的聲請與調查(包括人證、書證、鑑定等)、言詞辯論,乃至於判決後的上訴或強制執行等,這些都是構成民事訴訟程序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爭點整理、書狀攻防的邏輯一致性
在民事訴訟中,「爭點整理」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所謂爭點,指的是原告與被告之間,對於案件事實或法律適用上存在爭議的部分。律師的任務,便是協助法院釐清雙方不爭執的事項與真正有爭議的點,並針對這些爭點,透過書狀(起訴狀、答辯狀、準備書狀等)提出主張、陳述事實、引用法條及判例,並附上相關證據。
這個過程,無論案件的具體內容是契約糾紛、侵權行為損害賠償,還是股權爭議,其背後所運用的邏輯思維與法律論證方法,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律師需要具備清晰的邏輯分析能力,才能準確地把握案件的核心爭議,並建構出具有說服力的法律論述。這種書狀攻防的技巧,是民事訴訟律師必備的基本功。
(二) 證據調查、言詞辯論的程序相似性
民事訴訟是高度依賴證據的程序,「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這句法律諺語,便凸顯了證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聲請調查證據、如何對他方提出的證據表示意見、如何在法庭上透過詰問證人來還原事實真相,這些都是民事訴訟中常見的程序。
雖然不同案件所需的證據類型與調查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工程案件可能需要專業鑑定,而離婚案件可能涉及對話紀錄或親友證詞),但證據調查的申請程序、證據能力的判斷標準、以及法庭上言詞辯論的進行方式,其基本的程序框架是相似的。有經驗的訴訟律師,熟悉這些程序規則,並能靈活運用,自然能夠應對不同類型的民事挑戰。當然,案件的複雜程度會有所不同,但只要掌握了這個基礎框架,律師便有了處理各種民事糾紛的底氣。
訴訟律師在執業數年後,透過處理形形色色的案件,會逐漸累積起對上述訴訟框架的熟稔度與應變能力。原則上,只要案件不是屬於極度困難或高度專業化的特殊領域(例如某些律師可能較不熟悉的稅法案件或特定的行政訴訟領域),多數訴訟律師都有能力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內處理。
然而,當事人有時會擔心,如果自己的案件類型,律師先前沒有處理過,自己是否會成為律師的「白老鼠」?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須強調的是,律師畢竟是法律的專家。即使面對一個全新的法律(例如近年通過的《跟蹤騷擾防制法》),或者一個過往較少接觸的案件類型,律師憑藉其紮實的法學訓練與對法律解釋方法的掌握,依然有能力去理解、分析並適用相關法規。
(一) 法學訓練的深厚基石:「一法通,萬法通」的奧義
法律的學習與實踐,並非只是單純記憶法條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對法律原理原則的理解與融會貫通。許多基本的法律概念,例如契約自由、誠信原則、權利濫用禁止、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罪刑法定主義等,是貫穿於不同法律領域的共通基石。這種「法學的原理原則是共通的」特性,使得律師在面對新的法律問題時,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這就好比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其高深武功往往奠基於深厚的內力與對武學至理的領悟。
1. 以金庸武學為喻:張無忌的九陽神功與乾坤大挪移
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主角張無忌因緣際會練成了「九陽神功」,奠定了雄渾的內力基礎。之後學習「乾坤大挪移」這門高深武學時,進展神速,遠非尋常武者所能比擬。小說中提到,一般人修練乾坤大挪移,第一層可能就要數月,第二層數年,越往後越是艱難。但張無忌憑藉九陽神功的底子,很快便能領悟心法,將乾坤大挪移修至高層境界。
這與律師的專業養成有異曲同工之妙。法學院的基礎法學教育,如同打下「九陽神功」的根基。有了對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以及各種訴訟法等核心領域的紮實理解,律師在面對具體的、甚至新興的法律問題(如同「乾坤大挪移」),就能夠更快地掌握其要義,並有效地加以運用。所謂「一法通,萬法通」,正是此理。
2. 以金庸武學為喻:令狐沖的獨孤九劍
另一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則是另一種貼切的比喻。獨孤九劍的精髓,不在於固定的招式,而在於洞悉天下武學的共通原理,從而「破盡」各門各派的劍法、刀法、掌法等。令狐沖學會獨孤九劍後,能夠根據對手的招式變化,隨機應變,無招勝有招。
律師在長期的法學訓練與實務經驗中,也是在不斷地歸納、理解各種法律問題背後的共通原理與處理邏輯。這種對法律「總則性」的掌握,使得律師在面對千變萬化的案情時,能夠不拘泥於表象,而是直指核心,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即使遇到前所未見的法律挑戰,也能夠從既有的法學知識體系中,找到應對的思路與方法。
(二) 面對新法(如跟蹤騷擾防治法),律師的專業解讀與應用能力
當一部新的法律,例如《跟蹤騷擾防治法》通過施行時,或許沒有任何一位律師在大學時期「學過」這部法律。然而,這並不代表整個法律社群對此束手無策。事實上,新法的制定,本身就是植根於既有的法學理論與社會需求,其條文的解釋與適用,也必然會依循法學界通行的解釋方法。
受過紮實法學訓練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及學者,對於新法,不僅有能力進行專業的解讀,更能預見其在實務運作中可能產生的問題。法律的原理原則是相通的,立法者在制定新法規時,也會考量其與現行法體系的銜接與解釋上的一致性,不會憑空創造出一個與整體法律秩序格格不入的規範。因此,當事人無須過度擔心律師是否「學過」某部特定的新法律,更重要的是律師是否具備堅實的法學基礎與持續學習的能力。
理解了訴訟律師「通才」能力的基礎後,當事人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眾多律師中,找到最能協助自己解決問題的那一位?雖然多數訴訟律師具備處理多樣案件的能力,但在選擇委任律師時,確實還有更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律師在行銷自己時,也常面臨一種兩難。如果過於強調自己在特定領域的專長,例如專攻工程案件或醫療糾紛,是否會讓其他類型案件(例如離婚、繼承)的潛在客戶卻步,誤以為該律師「只」處理那些特定案件?反之,如果列出的服務項目過於廣泛,又是否會讓客戶產生「樣樣通、樣樣鬆」的疑慮?
當事人對於律師專業廣度的疑慮,是很自然的反應。畢竟,法律問題往往牽涉重大利益,尋求最專業的協助是人之常情。然而,過度執著於尋找「極度專精」於某一狹小領域的律師,有時也可能錯失其他非常優秀且適合的律師人選。
或許某位律師並未將您的案件類型標榜為其「唯一」或「首要」專長,但他可能擁有豐富的相關案件處理經驗、良好的溝通能力、合理的收費標準,並且與您在案件處理的理念上十分契合。在這種情況下,僅因其服務列表較為多元,便將其排除在考慮名單之外,可能並非明智之舉。
(二) 律師在行銷專業上的兩難:突顯專精或展現多元服務能力
律師在向公眾介紹自己時,確實常在「突顯專精」與「展現多元服務能力」之間掙扎。一方面,標榜特定專長有助於吸引該領域的目標客戶,建立專業形象 。另一方面,許多律師確實具備處理多種常見案件的能力,若因過度強調某一專長而限縮了案源,也非其所樂見。
因此,當事人看到律師羅列多項服務內容時,可以理解這其中可能包含了律師希望讓更多潛在客戶知悉其服務範圍的考量。與其僅憑服務列表的廣度來判斷,不如更進一步了解律師的實際經驗與處理案件的態度。
與其糾結於律師是否「只」處理某類案件,不如將注意力放在以下幾個更為關鍵的核心要素上。這些要素,往往更能決定律師能否有效地協助您,並保障您的權益:
(一) 律師對您案件的投入程度與研究深度
一位認真負責的律師,會仔細聆聽您的陳述,詳閱您提供的所有資料(所謂「卷證」),並針對案件的法律爭議點進行深入研究。即使該案件類型並非其最常接觸者,其敬業的態度與專業的分析能力,依然能夠為案件帶來正面的助益。觀察律師是否願意花時間真正理解您的處境與案件細節,是評估其專業投入的重要指標。
(二) 溝通的順暢度、信任感的建立與個人風格的契合
訴訟往往是一段漫長且充滿壓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您與律師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能否建立起互信關係,至關重要。一位能夠清晰解釋法律問題、耐心回答您的疑問、並且其行事風格(所謂「調性」)能讓您感到安心的律師,將是您在訴訟路上的重要夥伴 。這種「人際契合度」,有時比單純的「專業標籤」更為實際。
(三) 律師對訴訟風險評估的專業性與坦誠度
一位優秀的律師,不僅會為您擘劃有利的訴訟策略,更會坦誠地告知您案件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以及勝敗的可能性。法律專業的展現,不僅在於爭取勝訴,也在於提供客觀、中肯的風險評估,讓當事人能夠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策。如果一位律師只是一味地保證勝訴,卻對潛在風險避而不談,當事人反而應該提高警覺。
(四) 律師能否清晰解釋案情、讓您充分理解
法律術語與程序往往複雜難懂,對於非法律專業的民眾而言,更是如同霧裡看花。一位好的律師,應該有能力將複雜的法律概念,用淺白易懂的語言向當事人解釋清楚,讓當事人能夠充分理解自己的案件進程、律師的訴訟策略,以及各種可能選項的利弊得失 。唯有充分理解,當事人才能真正參與到自己的案件中,並與律師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
總結而言,訴訟律師之所以能夠處理多樣化的案件類型,並非因為他們是無所不能的超人,而是因為他們在長期的法學教育與實務訓練中,掌握了共通的法律原理原則與訴訟程序框架。這種深厚的法學素養,賦予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爭議的核心能力。
選擇律師時,與其過度迷信狹隘的「專科」標籤,不如更全面地考量律師的辦案態度、溝通能力、分析深度以及與您的契合度。信任的建立,往往源於充分的溝通與理解。
律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執業過程中不斷學習、累積與精進的。每一件經手的案件,每一次法庭上的攻防,每一次與當事人的深度對談,都是律師專業成長的養分。
(一) 如同喬峰的太祖長拳:基礎招式亦能登峰造極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丐幫幫主喬峰在聚賢莊大戰群雄時,曾以一套看似平平無奇的「太祖長拳」對陣少林高僧。這套拳法,據說是習武之人的入門功夫,招式簡單樸實。然而,在喬峰這位頂尖高手的施展下,每一招每一式都完美無瑕,威力驚人,將一套基礎拳法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一位真正優秀的訴訟律師,即使處理的是常見的車禍賠償、鄰里糾紛或買賣瑕疵等案件,只要他對案情用心研究,對法律原理透徹理解,對訴訟策略精心擘劃,同樣能夠展現出極為精彩的專業水準,為當事人爭取最佳的權益。案件的「平凡」與否,並不能完全決定法律服務的品質;律師的專業素養與投入程度,才是關鍵。
最終,要判斷一位律師是否適合自己,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親自與律師進行面對面的諮詢 。透過約一小時或半小時的付費諮詢,您可以親身感受律師的專業態度、溝通風格、對案件的初步分析與建議。
在諮詢過程中,您可以觀察律師是否認真傾聽您的問題、能否清晰解答您的疑惑、對案件的風險評估是否中肯。這遠比單純依賴網路資訊或他人片面推薦,更能幫助您做出明智的選擇。拋開對律師「專長」的預設立場,用心感受與律師的互動,相信您一定能找到那位值得信賴的法律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