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對話截圖可以當證據嗎?律師教你如何讓數位證據在法庭上站得住腳

30 JUN 2025 張倍齊律師

壹、前言:數位時代的法律新常識

在人手一機的今天,我們的溝通方式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的簡訊傳情,到現在LINE、Facebook Messenger、Email已成為生活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朋友間的閒聊、家庭成員的聯繫,甚至是商業上的訂單確認、合約協商,都大量依賴這些數位通訊軟體。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法律問題:「當糾紛發生時,這些LINE的對話截圖,可以當作證據嗎?」

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認為數位證據似乎很不可靠,覺得「很容易被篡改」,甚至LINE本身還有「收回」功能,對話紀錄的真實性令人擔憂。這個疑慮非常普遍,也完全可以理解。然而,法律實務的運作,可能和您想像的有些不同。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在真實的訴訟中,法院如何看待LINE截圖這類數位證據,以及律師在法庭上的攻防焦點究竟是什麼,最後更會提供您實用的自保建議。

貳、數位證據在訴訟中的真實樣貌

首先,一個明確的答案是:可以。不論是LINE、簡訊、Email、臉書對話,甚至是網頁內容,在台灣的訴訟實務中,都已經是常被提出且廣泛運用的證據類型。事實上,在許多案件中,完全沒有數位證據反而可能是少數。關鍵不在於「可不可以用」,而在於「如何用」,以及如何讓法官相信它的價值。

一、證據的旅程:如何將LINE對話紀錄提交給法院?

(一) 從手機到卷宗:數位證據的紙本化流程

當事人或律師要將LINE對話紀錄呈報給法院時,並不是直接把手機交給法官滑動檢視。法院的卷宗(也就是法官、檢察官手上那厚厚一本的案件檔案)至今仍以實體的A4紙本為主。

因此,最普遍的做法是:

1.將手機中的對話紀錄清晰地截圖。

2.將這些圖片列印在A4紙上。

3.將印出的紙本,作為書狀(例如:起訴狀、答辯狀)的「附件」,一併提交給法院。

書記官收到後,會將這些紙本附件裝訂進案件的卷宗裡。如此一來,您手機裡的數位對話,就轉化成了法官桌上的實體證據,成為整個訴訟攻防的一部分。

(二) 法官的第一步:確認證據的真實性

當原告提交了LINE對話截圖後,法官並不會立刻啟動複雜的數位鑑識程序。法院的運作比大家想像的更務實、更有效率。

法官的第一步,通常是直接在法庭上詢問被告:「原告提出的這份LINE對話紀錄,你承認它的真實性嗎?(承不承認?)」

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將「確認證據真偽」的初步責任,交還給訴訟雙方。法院的邏輯是,與其耗費大量時間與金錢進行鑑定,不如先看對造的反應。這是一種訴訟經濟的考量,也是司法系統為適應數位時代所發展出的高效率程序。法院預設證據在被提出挑戰前是真實的,藉此將資源集中在案件的核心爭議上。

二、訴訟的真正焦點:為何律師的攻防重點不在「真偽」?

(一) 務實的法庭:當事人通常不爭執對話紀錄的真假

聽到這裡,您可能會驚訝,難道被告不會直接否認到底嗎?在訴訟實務中,絕大多數情況下,被告並不會輕易地以「這是偽造、變造的」作為抗辯理由。

原因很簡單:

1.風險極高:如果對話紀錄是真實的,被告卻謊稱其為偽造,一旦被拆穿(例如原告當庭出示手機,或提出其他佐證),被告將在法官心中留下「不誠實」的印象,嚴重損害自身的可信度。

2. 容易被反證:被告自己手上通常也有同一份對話紀錄。如果原告提出的內容有假,被告可以輕易地拿出自己的手機版本來反駁,原告的偽造行為會「很快就被抓包」。

3. 浪費訴訟資源:提出偽造的抗辯,會迫使法院花費時間調查,若最後證實為真,不僅浪費大家的時間,也可能讓法官對提出無理抗辯的一方產生負面觀感。

因此,除非證據真的有明顯的偽造痕跡,否則有經驗的律師通常不會建議當事人糾結於證據的真偽,而是會將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二) 詮釋權之爭:對話內容的「法律意義」才是勝敗關鍵

這正是整場訴訟的核心戰場。當雙方都承認對話紀錄的真實性後,真正的戰爭才剛開始。這場戰爭,爭奪的是對話內容的「詮釋權」。

數位證據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輕易地保存互動的證明。然而,這些日常對話往往充滿了口語化、非正式且模稜兩可的表達。例如:

您可以發現,數位證據雖然讓「事實」變得容易證明,卻讓「法律關係」的論述變得更加複雜。律師的價值,不再只是找到一份「鐵證」,更在於如何從這些零碎、口語化的數位對話中,建構出一個對我方最有利、且具有說服力的法律論述,並成功說服法官採納我們的觀點。這才是訴訟勝敗的真正關鍵。

參、當證據被質疑造假時,該如何應對?

雖然罕見,但我們仍需為證據真實性被挑戰的情況做好準備。當一方主張對話紀錄是偽造的,而另一方堅稱其為真實時,法庭攻防就會進入另一個層次。以下我們將從原告(提出證據方)與被告(挑戰證據方)的角度,分析應對策略。

數位證據真偽攻防策略比較表
攻防角色 核心目標 主要策略 具體行動方案 律師扮演的角色
原告(提出證據方) 證明對話紀錄為真,強化其可信度。 間接佐證,建立可信度 1. 人證:傳喚知道該對話內容的第三人作證。
2. 書證:提出後續相關的 Email、匯款紀錄、或其他文件,證明對話後的行為與對話內容一致。
3. 數位鑑識:作為最終手段,將設備送交專業機關鑑定(成本高、耗時長)。
協助當事人盤點所有間接證據,建立完整的證據鏈,說服法官形成「證據為真」的心證。
被告(挑戰證據方) 推翻對話紀錄的真實性,使其不被採納。 直接反駁,製造矛盾 1. 提出完整對話紀錄:出示自己手機中未經刪改的連續對話,證明原告提出的版本是斷章取義或根本不存在。
2. 指出不合常理之處:論述為何該對話在當時的情境下不可能發生,找出偽造的破綻。
3. 要求原告說明來源:要求原告解釋這段「多出來」或「被修改」的對話從何而來。
協助當事人找出對方證據的矛盾點,並指導如何有效地在法庭上呈現己方證據,直接打擊對方證據的可信度。

一、原告的舉證策略:如何強化證據的可信度?

當您提出的LINE截圖被對方指控為偽造時,您需要主動出擊,鞏固證據的可信度。

(一) 輔助證據的重要性:透過人證、物證補強

這是最務實且成本效益最高的方法。與其直接跳到昂貴的鑑定,不如先從周邊的間接證據著手。例如,您在與對方達成LINE上的解約協議後,是否曾向朋友或同事提及此事?這位朋友就可以作為「人證」。您後續是否依據該協議發送了正式的存證信函或Email?這些文件就是強而有力的「書證」。透過這些輔助證據,可以編織出一張綿密的證據網,讓法官相信,您提出的LINE對話紀錄,是整個真實事件脈絡中的一環。

(二) 終極手段:成本高昂的數位鑑識

如果案件的勝敗完全取決於這份數位證據的真偽,且雙方爭執不下,法院才可能考慮啟動數位鑑識。這通常需要將手機等設備委託給法務部調查局或專業的民間鑑定機構。然而,這不僅費用高昂,且曠日廢時,在一般的民事訴訟中並非常態。

二、被告的防禦之道:如何反擊不實的對話紀錄?

如果您是被告,並且確定對方提出的對話紀錄是偽造或經過惡意篡改的,您當然有權利奮力反擊。

(一) 提出你的版本:呈現真實的對話脈絡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出您自己的版本。您可以向法官聲請勘驗您的手機,展示從頭到尾完整、連續的對話紀錄。如果對方的截圖是斷章取義或憑空捏造,您的完整紀錄就是戳破其謊言最有力的武器。

(二) 釜底抽薪:證明對話從未發生

另一種可能是,對方根本是「自導自演」,例如找一個朋友換上您的大頭貼和暱稱,然後製造出一段虛假的對話。此時,律師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協助您從各種角度攻擊這份證據的合理性,例如:對方的帳號為何與您真實的LINE ID不同?對話的語氣和時間點是否符合您們當時的關係與互動模式?透過細膩的觀察與質疑,可以讓法官對這份證據的來源產生高度懷疑。

肆、結論:給您的蒐證實用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為您整理出兩個最關鍵的實用建議,幫助您在數位時代保護自己的權益。

一、大膽蒐證:數位證據是你的權利,更是你的武器

請拋開「數位證據沒用」的迷思。在現代社會,它不僅有用,更是訴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您意識到某段對話可能涉及重要的權利義務(例如借貸、合約、承諾等)時,請不要猶豫,立刻截圖保存。這個簡單的動作,可能在未來成為保護您的關鍵武器。

二、防患未然:保全關鍵證據的「公證」絕招

如果您擔心證據日後被對方刪除、收回,或網頁內容被修改,導致您空有截圖卻死無對證,這裡有一個終極的自保絕招:辦理公證。

您可以帶著您的手機或相關設備,前往民間公證人事務所,請公證人就您手機上呈現的LINE對話內容、Email或特定網頁,製作一份「公證書」。公證人會親自核對、驗證這些數位內容的當下狀態,並將其記錄在具有高度法律效力的公證書上。

經過公證的數位證據,其真實性在法庭上將極難被撼動。這等於是為您的關鍵證據買了一份保險,徹底解決了您對於證據被篡改或滅失的焦慮。這項服務鞏固了您的法律地位,讓您在面對潛在糾紛時,能立於不敗之地。

若您對於如何有效蒐證、保全證據,或是在訴訟中如何運用數位證據有任何疑問,都歡迎隨時與我們亮遠法律事務所聯繫,讓專業律師為您提供最全面的協助。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