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沒有標準答案?律師教你如何在沒有「正確答案」的訴訟中,擬定致勝策略

08 JUL 2025 張倍齊律師

壹、前言:當「正義」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在法庭上該爭取什麼?

「正義,到底存不存在?」這是我在大學念法律系時,一位師長拋給我的大哉問。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哲學,但對於深陷法律糾紛的當事人而言,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甚至痛苦的疑問。許多人走進法院,是抱著「法院會還我公道」的期待;當然,也有不少人對司法感到失望,認為「法官都是恐龍」,無法信任。

無論您抱持哪種看法,我們都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在現代法治社會中,法院終究是解決紛爭、做出最終裁決的仲裁者。不論您喜不喜歡,遊戲規則就是如此。然而,許多人心中對於「正義」的想望,其實是對「確定性」與「掌控感」的渴求。當我們面臨官司,生活頓時陷入混亂與未知,我們自然會希望存在一個清晰的「標準答案」,相信只要自己是對的,就一定會贏。

但如果我告訴您,在許多訴訟中,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呢?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討論深奧的法理,而是希望透過我的執業經驗,與您分享一個更務實的觀點:當我們理解到為何某些案件沒有標準答案時,才能真正找到致勝的關鍵,擬定出最有效的訴訟策略。

貳、法院判決的兩難:為何「實質正義」如此遙不可及?

為了讓您更具體地理解「沒有標準答案」的困境,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家事法庭中常見的案例:一對夫妻要離婚,正在爭取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

現在,請您暫時放下身邊的一切,試著戴上法官的帽子。經過調查,您發現:

雙方都是愛孩子的父母,只是各自的方式與條件不同。身為法官的您,該把孩子判給誰?判給父親,孩子能獲得無虞的物質環境與教育資源,卻可能失去日常的親密陪伴;判給母親,孩子能享受緊密的親子時光,卻可能要面對較為拮据與不穩定的生活。

這還是一個簡化過的案例。現實中,法官還需要考量孩子的個人意願、手足是否應該分離等更複雜的因素 。您會發現,無論怎麼判,似乎都有遺憾,都可能有人高喊「不公平!」。這就是法官每天面對的困境,也是許多案件中,「實質正義」——也就是每個人心中那個絕對正確的結果——之所以遙不可及的原因。

當事人往往從自身立場出發,堅信自己才是「對的」一方,無法理解法官為何看不見。然而,從法官的中立視角來看,他要做的並非選出「好人」或「壞人」,而是在兩個都不完美的選項中,做出一個對孩子「傷害最小」的決定。理解了這層思維的轉變,您才能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架,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法官真正關心的重點。

參、法律的智慧:以「程序正義」作為實踐公平的基石

既然在許多案件中,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所有人都滿意的「實質正義」,那法律如何回應人民對公平的渴求?答案是:程序正義。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冰冷,甚至會引來批評,認為律師或法官就是一群只會計較流程細節的「法匠」 。但請您換個角度想:正因為我們承認法官是人不是神,無法做出百分之百完美的判決,所以我們更需要一套公平、透明、可預測的「遊戲規則」,來確保整個過程是公正的。

「程序正義」並非空泛的口號,它體現在訴訟的每一個環節中,是保障您權利的重要基石:

1.    充分陳述的機會:確保雙方當事人都有完整表達意見的權利,法院不能只聽單方面的說法 。

2.    合法的送達程序:法院的開庭通知、判決書等重要文件,都必須確實送到您手上,不能讓您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喪失權利 。

3.    平等的武器: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都有權利向法院聲請調查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例如傳喚證人、函詢相關單位等 。

4.    救濟的管道:如果您對一審判決不服,法律設有上訴制度(二審、三審),讓您有機會尋求糾正。這正是承認了法官也可能犯錯,需要上級審來監督與制衡 。

我們常說最高法院的判決是「一槌定音」,但這並非因為最高法院的法官就絕對正確、如神一般,而是因為任何制度都需要一個最終的定奪者,否則訴訟將永無終結之日 。因此,法律能給予我們的最大承諾,往往不是一個完美的「結果」,而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過程」。當您理解到這一點,就能將內心的焦慮從無法控制的「判決結果」,轉移到可以掌握的「訴訟程序」上,為自己建立更穩固的心理基礎。

肆、在沒有標準答案的訴訟中,如何擬定致勝策略?

理解了法院的困境與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後,我們終於來到最核心的問題:既然沒有標準答案,那官司到底要怎麼打才會贏?

關鍵在於:判決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絕非隨機亂判。 法官在下判斷時,心中有一把尺,這把尺就是法律長久以來發展出的「指導原則」與「判斷參數」 。您的任務,就是找出並切中這些法官真正在意的點。

(一) 掌握法官的判斷準則:從「子女最佳利益」到「物盡其用」

讓我們回到前面提到的兩個案例,看看法官心中的那把尺究竟是什麼。

在監護權訴訟中,那把最重要的尺,叫做「子女最佳利益原則」 。法官在意的不是父母誰比較有錢、誰比較可憐,而是哪一方的方案,最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全的發展。因此,您的所有主張,都必須圍繞這個核心來建構。與其強調自己多愛孩子,不如具體提出:您能如何提供穩定的生活環境?如何規劃孩子的教養與陪伴?如何維持孩子與另一方親屬的良好互動(友善父母原則)?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分割共有物」訴訟。一塊祖產土地,經過三代繼承,共有人多達數十位。有人想賣給建商,有人想繼續耕種,有人說這是祖厝不能動,大家意見分歧,只好告上法院 。這同樣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

此時,法官心中的指導原則,是「促進共有物的最大經濟效益與利用價值」 。法律設立分割制度的目的,是希望讓產權單純化,使土地能被更有效地利用,而不是分割後變得更破碎、更沒價值。因此,如果您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要求「我家門前這塊最方正的地要分給我」,而不管這樣切割會不會產生無法利用的畸零地,或阻礙他人的出入動線,就很難說服法官。一個好的訴訟策略,應該是提出一個能兼顧各方持分比例,又能讓整塊土地在分割後「物盡其用」、整體價值提升的方案 。

為了讓您更清晰地掌握這個概念,我將重點整理如下表:

訴訟類型比較表

常見訴訟類型:法院原則與訴訟策略對照表

訴訟類型 核心兩難 法院的指導原則 當事人的訴訟策略重點
未成年子女監護權酌定 經濟優渥但陪伴少的父親 vs. 經濟較弱但陪伴多的母親 子女最佳利益原則 證明自己的方案如何更能促進子女的身心健全發展、穩定性與未來福祉,而不僅是強調自身權利。
共有物分割 各共有人對土地利用方式意見分歧(變賣、耕種、保留祖產) 促進最大經濟效益與利用價值 提出能兼顧公平性並能最大化土地分割後整體價值的分割方案,說服法院該方案最符合立法目的。

(二) 律師的角色:不只是為您發聲,更是為您找到法官在意的關鍵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覺得這些原則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很困難。這正是律師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在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訴訟中,律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幫您寫書狀、開庭辯護。更關鍵的價值在於,律師能為您「翻譯」。我們將您充滿情感、個人經歷的故事,翻譯成法院聽得懂、且符合前述「指導原則」的法律語言。

許多當事人開庭時慷慨激昂,講到自己都覺得很感動,但說的內容卻完全不是法官在意的點,這就像「搔不到法官的癢處」 。您花了大量的時間、金錢與心力,最終判決下來,卻還是覺得莫名其妙,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輸在哪裡。這往往代表,您從頭到尾都沒有抓住訴訟的真正重點 。

一位專業的律師,能憑藉經驗,預判法官可能會考量的因素,協助您聚焦在最關鍵的爭點上,將資源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尤其是在標的金額龐大或影響深遠的案件中,請律師協助您擬定周全的策略,確保您的主張能精準地切中要害,才是最明智的投資 。

伍、結論:在複雜的法律迷宮中,找到屬於您的最佳路徑

總結來說,我想與您分享幾個核心觀念:

1.    接受不確定性:許多司法判決,特別是涉及家庭與財產分配的案件,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2.    信賴公平程序:當結果難以預測時,法律透過「程序正義」來保障過程的公平與透明,這是您最基本的權利。

3.    掌握判斷準則:即使沒有標準答案,法官的判決依然有脈絡可循。掌握「子女最佳利益」、「最大經濟效益」等指導原則,是致勝的關鍵。

4.    尋求專業引導:您的任務是說服法官,而律師的專業,就是協助您找到最能說服法官的路徑。

法律的世界就像一座複雜的迷宮,身在其中很容易感到迷惘與無助。但請相信,它並非毫無章法。當您理解了這座迷宮的運作規則,並找到一位能為您指引方向的專業嚮導,您就能更有信心地走出困境,找到那條專屬於您的最佳路徑。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