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JUL 2025 張倍齊律師
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個重要的概念:「法律症狀」,並透過一個真實案例,提醒大家如何提高警覺,預防潛在的法律糾紛。
我有一位親戚最近購買的預售屋完工,陸續有住戶遷入。最近,住戶群組熱烈討論在陽台加裝鋁框紗窗的事宜。由於新大樓位於較少人煙且靠山處,蚊蟲問題困擾著許多住戶,因此有住戶便自行在陽台安裝了鋁框紗窗。
(一) 變更外觀的法律規範
然而,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規定,在陽台加裝鐵窗或鋁窗,將陽台包覆起來,屬於變更大樓外觀的行為。此類行為需經由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簡稱區權會)的同意,住戶不得擅自安裝。因為單一住戶改變外觀,會使整棟大樓顯得突兀,影響整體美觀。
1. 行政法規的雙重限制
更重要的是,這類變更外觀的行為,除了需符合《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規範外,還必須同時符合當地縣市政府的建管及消防等行政法規。通常情況下,若非刻意規避法規並符合特定要求,這類加裝行為很難完全符合所有行政規範。
面對住戶群組的討論,那位自行加裝鋁框紗窗的住戶,引用了一份地方法院的判決,聲稱其加裝行為並未改變外觀,因此大家都可以比照辦理。然而,這正是許多民眾在面對法律問題時,容易產生的誤解。
(一) 判決與判例的本質差異
當我的親戚向我諮詢時,我仔細審閱了該判決。該判決確實認定在特定個案中,加裝鋁窗不屬於二次施工,因為法官曾函詢當地縣市政府公務局確認,且該鋁窗結構被認定為開放性、可拆卸,不違反消防法規。
然而,這份判決並不等同於「判例」。判例是指經最高法院編選,提供給下級法院參考的法律解釋原則。每個案件的鐵窗或鋁窗構造、安裝方式都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個案中會有不同的認定結果。找到一個加裝鐵窗的判決,並不代表所有加裝鐵窗的行為都合法。
1. 個案事實決定法律適用
法律的適用是高度個案化的。不同的事實會適用不同的法律,也會有不同的認定結果。因此,不能僅憑一個類似的判決,就認定自己的情況也完全沒有問題。您必須確認您社區住戶所安裝的鋁窗或鐵窗,其構造是否真的符合當地縣市政府公務局的法規準則,以及是否仍有可能被認定為改變外觀構造的行為。
(二) 未來管委會的潛在困境
事實上,若已有住戶預先安裝這類改變外牆構造的鋁窗或鐵窗,未來第一屆管委會成立後,將面臨棘手問題。屆時,要嘛所有住戶統一安裝相同構造的鐵窗,要嘛違規住戶可能被迫拆除。無論哪種情況,都可能導致社區關係不睦,影響住戶間的和諧。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為何要從這個故事談「法律症狀」?我希望透過我們的節目或文章,讓大家學習法律時,最忌諱的是「學了一招就辦事」,認為可以百分之百套用。因為大家不一定有能力判斷複雜個案中的事實是否相同。
(一) 培養基本法律常識,而非成為律師
聽我的「法律護身符」節目或閱讀文章,並不是要讓您變成像律師或法官一樣厲害,而是希望您具備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這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學習判斷肚子痛大概要看哪一科,小朋友鼻塞流鼻水要看哪一科,甚至冒冷汗、抽搐時要趕快送急診一樣。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做的基本判斷。
1. 識別潛在法律風險的警覺性
當您具備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時,您會意識到某些事情未來可能會有訴訟風險,或可能引發糾紛。例如:
如果您是社區主委,總幹事向您報告廠商除了公開贊助社區禮物外,還會「贊助主委車馬費」。您是否會感到奇怪,並警覺這筆「車馬費」的性質?您甚至應該質疑這筆錢的合法性。
如果家族長輩提議大家共同出資協助手足購屋,您是否能預想到未來財產歸屬、權利義務的爭議?您是否會考慮簽訂契約書,或諮詢律師,如何在不傷和氣的情況下,規範清楚權利義務,避免爭議延續到下一代?
這些都是當您遇到事情時,需要會做的基本判斷,甚至要進一步諮詢律師,就像您看到一個醫學症狀一樣。
我們的節目和文章做到現在,如果能讓大家有這樣基本的「法律症狀」判斷能力,那麼我們就已經達到目的了。因為有了這些判斷,您才能知道何時該提高警覺,特別注意如何避免事態朝向訴訟或糾紛演進。
(一) 預防勝於治療的法律智慧
收聽我們的節目或閱讀文章,最大的幫助在於培養您對法律議題的基本「sense」。只要您聽過我們的節目,當遇到類似情況時,會知道「好像之前張律師的節目裡有聽過,這個共同登記可能會產生爭議」、「這個出資要約定清楚」。這會促使您與相關方共同找律師確認,或至少互相釐清協議內容。
甚至,有時候越釐清,越會發現問題的複雜性,例如合資買房,何時可以退出、何時要賣掉、何時要出租,大家意見可能不一。討論到後來,或許會發現「算了,我們還是不要一起合資買房好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也算是一件功德,因為大家會意識到這些問題並不容易。沒有糾紛時都沒問題,但一旦有糾紛,每一個關卡都難以跨越,甚至可能導致家族失和,引發官司。
因此,具備基本的「法律症狀」判斷能力,能讓您未來盡量避開這些地雷。這會讓您的人生雖然謹慎,但在謹慎之餘,也能盡量避免惹上一些不必要的官司。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提升法律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