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JUL 2025 張倍齊律師
您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一場會議下來,雙方唇槍舌戰,最終卻毫無交集;或者,在家庭生活中,為了孩子幾點睡覺、該買哪台洗衣機而爭執不下,感覺彼此都在不同的頻率上對話。從商業議價、法律訴訟,到與家人、鄰居的日常溝通,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協商」。
然而,為什麼許多協商最終會陷入「各說各話」的僵局,讓參與者感到挫敗與無力?關鍵往往在於,當協商只剩下立場的對抗與意志力的拉扯時,便會失去焦點,難以找到共同的出路。
其實,成功的談判者都掌握著一個核心心法,一個能讓混亂局面瞬間清晰的策略武器。這個武器,就是「協商基準」。它是一種戰略,也是一門藝術,能將您的主張從單純的「我想要」,提升為有理有據的「這才合理」。本文將為您揭示,如何運用這個強大的心法,讓您在任何協商場合都能站穩腳跟,有效說服對方,達成您所期望的結果。
所謂的「協商基準」,指的是任何能夠為討論提供客觀、外部參考標準的依據。它可能是一條法規、一份法院判決、一項科學數據、一個業界行情,或甚至是一個普遍的社會慣例。它的核心作用,是將一場容易流於情緒化、主觀對立的爭論,拉回到一個相對理性、有事實基礎的對話軌道上。
想像一下,一場談判就像一片波濤洶湧的大海,雙方的立場就是兩艘不斷碰撞的船。如果沒有一個穩固的錨點,這兩艘船只會隨波逐流,甚至可能兩敗俱傷。而「基準」,就是那根能穩定海面的「定海神針」。
當您在協商中提出一個有力的基準時,您就不再只是單純地表達個人意願。您是在邀請對方共同檢視一個客觀事實,將對話的框架從「你要多少 vs. 我要給多少」的零和遊戲,轉變為「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方案才算公平合理?」的共同解題。這樣的轉變,不僅能瞬間降低對立情緒,更能讓您掌握話語權,主導整個協商的走向。誰能成功地設定基準,誰就能為這場談判「定錨」,讓後續的討論圍繞著對您有利的框架進行。
「基準」的概念聽起來或許有些抽象,但它其實無所不在。以下我們將透過幾個常見的案例,具體說明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找出並運用最適切的基準。
(一) 問題場景:在車禍案件的調解庭上,原告因精神受到極大痛苦,提出高達2,000萬的精神慰撫金;被告則認為對方只是皮肉傷,僅願意賠償1,000元。雙方差距懸殊,調解眼看就要破局。
(二) 失敗的協商:雙方僅憑自身感受出價,缺乏共同的衡量標準,對話自然淪為情緒宣洩與數字喊價,難有進展。
(三) 基準解方:此時,最有力的「基準」就是「法院判決先例」。即使目前是在調解程序,但「如果這件案子真的打官司,法院大概會怎麼判?」這個問題,就為雙方提供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客觀參考。若根據過往類似傷害程度的判決,精神慰撫金的「行情」大約落在10萬元,那麼原告2,000萬的主張就顯得不切實際,而被告1,000元的出價也同樣站不住腳。藉由引用這個基準,調解委員或任一方的律師,便能有效地引導雙方回歸理性,朝著一個更務實的區間靠攏,大幅提高調解成立的機會。這類具有法律強制力或高度參考價值的標準,我們可稱之為「基準」。
(一) 問題場景:您覺得樓上住戶的孩子終日跑跳,噪音令人難以忍受;但樓上鄰居卻反駁是您「太敏感」,認為自家活動音量很正常。
(二) 失敗的協商:爭論停留在「我覺得吵」與「我覺得不吵」的主觀感受對抗,不僅無法解決問題,更容易激化矛盾,讓鄰里關係惡化。
(三) 基準解方:要破解這種僵局,就要將主觀感受轉化為客觀證據。此時的「基準」就是科學數據。您可以向環保局申請噪音檢測,用分貝計量測出的客觀數值,來判斷音量是否已超出法規所容許的「噪音標準」。一旦有官方數據證明噪音超標,您的申訴就從「個人抱怨」升級為「有客觀依據的主張」,對方也難以再用「你太敏感」來搪塞。有趣的是,不只聲音,就連氣味,環保局也有一套客觀的檢測標準。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當爭議涉及物理感知時,尋找科學或法規上的量化標準,是讓您主張更有力的不二法門。
(一) 問題場景:您收到室內設計師或統包廠商的裝潢報價單,感覺總金額「好貴」,卻又說不出所以然。
(二) 失敗的協商:直接回一句「太貴了!」是許多人的直覺反應。然而,這句話不僅顯得外行,也缺乏談判力道,對方很可能認為您只是在無理殺價。
(三) 基準解方:專業的談判者會先做好功課,建立自己的「基準」。您可以事先研究市場行情,了解特定材質的鐵門、同等級的系統櫃,或類似工法的施工費用,在「業界的慣例」中大約落在哪個區間。掌握了這個「半硬基準」,您的提問方式將會截然不同。您可以說:「我查過資料,類似材質的鐵門一扇大約是2萬5,請問您報價4萬,是因為產地、五金配件或工法上有什麼特別之處嗎?」這樣的提問,顯示出您是有備而來,將對方從「防備殺價」的心態,引導至「解釋價值」的模式。這不僅讓議價過程更有著力點,也讓對方更尊重您,更有機會談到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合理價格。
(一) 問題場景:太太對先生說:「你看,我閨蜜小美生日,她先生送了一個愛馬仕包給她耶!」
(二) 失敗的協商:先生若沒聽出弦外之音,可能只會簡單附和,錯失了一次溝通機會。
(三) 基準解方:雖然這聽起來像閒話家常,但從談判學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高明的「軟基準」應用。太太並非在制定法律,而是在運用「社會比較」作為基準,巧妙地提出自己的期望。她透過「別人的先生」這個參照點,來建立一個關於「理想丈夫該如何表現」的非正式標準。雖然先生不必然要照單全收,但這個基準的提出,成功地開啟了一個溝通議題。這也說明了,為何我們在說服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引用「別人都是怎麼做的」。這類基於社會規範或人情世故的「軟基準」,雖然不具強制力,但在人際溝通中,卻是極具說服力的催化劑。
理解了什麼是「基準」後,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在實戰中有效運用它。以下提供幾個關鍵步驟與策略,幫助您將此心法化為您的談判優勢。
首先,您可以參考下表,快速掌握不同類型的基準及其應用場景。
表一:常見協商基準類型與應用場景
基準類型 | 核心概念 | 實戰應用範例 |
---|---|---|
法規與判決 | 以法律或法院權威見解作為最高準則,具備最高強度。 | 車禍調解時,引用類似傷害案件的法院判賠金額。 |
科學與技術數據 | 以客觀、可量化的數據作為標準,訴諸科學事實。 | 鄰居噪音糾紛時,提出環保局測量的分貝數據。 |
市場行情與業界慣例 | 以特定領域普遍的交易價格或習慣做法為參考。 | 裝潢議價時,提出其他廠商對同等級材料的報價。 |
歷史前例與過往協議 | 以雙方或組織過去曾達成的共識或做法為依據。 | 公司討論年度獎金時,參考前幾年的發放標準。 |
社會規範與公平原則 | 以社會大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或公平理念進行說服。 | 夫妻溝通時,以「朋友間的慶生方式」作為參考。 |
成功的談判始於充分的準備。在進入任何一場重要的協商之前,務必投入時間研究,為自己建立一個強大的「基準庫」。針對您的議題,去尋找相關的法律規定、法院判決、產業報告、市場價格、過往的處理方式等。您掌握的客觀資訊越充分,您提出的基準就越有說服力,也越不容易被對方輕易推翻。記住,資訊就是力量,準備最充分的一方,往往就是最後的贏家。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認知偏誤叫做「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指的是人們在做決策時,會過度依賴最先接收到的資訊(錨點)。在談判中,這是一個可以善加利用的強大工具。如果您能成為第一個提出「有基準支撐」的方案的人,您就成功地為這場談判「定錨」了。後續所有的討論,都將圍繞著您的提案展開。對方將被迫進入您的框架,去回應、質疑或接受您設定的標準,而不是另起爐灶。這能讓您從一開始就掌握談判的主導權。
當然,對方不一定會全盤接受您提出的基準。當您的基準受到挑戰時,該如何應對?關鍵不是輕易放棄或退讓,而是巧妙地將舉證責任拋還給對方。您可以這麼說:「如果您認為我提出的這個標準(例如:法院判例)不適用,那麼想請教您,您認為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基準?並且,為什麼您提出的基準會比我這個更公平、更合適?」
這種應對方式,能迫使對方也必須提出一套言之成理的標準來取代您的,而不是空泛地反對。這能確保談判始終維持在一個理性的、基於事實的軌道上,避免其退化回一場毫無意義的意志力之爭。
從商業契約的簽訂、勞資爭議的協調,到家庭事務的溝通,協商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課題。通往成功協商的道路,並非取決於誰的聲音比較大,或誰的態度比較強硬,而是取決於誰能讓自己的主張「言之有物、站得住腳」。
掌握「協商基準」這個核心心法,就是讓您的主張從個人的主觀意願,昇華為客觀、有據的理性論述。透過事前準備,找出最有力的法律、數據或慣例作為您的錨點;在談判中,搶先定錨,主導對話框架;並在面對質疑時,要求對方提出更具說服力的替代基準。
這套思維模式,不僅能大幅提升您的談判成功率,更能讓您在任何溝通場合中,展現出清晰的邏輯與專業的素養。而這也正是一位優秀律師的核心價值——不僅是在法庭上為您辯護,更能在每一次關鍵的協商中,為您擬定最佳策略,找到最有利的基準,確保您的權益得到最周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