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打到一半,律師想換掉?給當事人的策略性思考與行動指南

10 JUL 2025 張倍齊律師

前言:當您的「法律工程」蓋到一半,該換師傅嗎?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一句俗諺:「起厝起一半,師傅無法換」。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困境:當房子蓋到一半時,若對原本的師傅不滿意,想換人接手,卻可能因為前後工法、技術無法順利銜接,導致整個工程陷入更大的麻煩。這種進退兩難的焦慮,恰好是許多正在打官司的當事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您的案件,就像一棟正在建造的房子,而律師,就是您聘請的總建築師。訴訟進行到一半,您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對委任律師的表現感到失望、不安,甚至失去信心。這時,「該不該換律師?」這個問題便會浮上心頭,伴隨而來的,是深怕「換師傅」會讓整個「法律工程」崩塌的恐懼。

這份擔憂完全可以理解。然而,這篇文章想告訴您,更換或增聘律師,雖然是一個重大決定,但並非洪水猛獸。關鍵在於,您需要一套清晰的評估標準與執行策略。本文將引導您深入剖析這個問題,從律師委任關係的本質出發,探討更換律師的常見原因,並提供「直接更換」與「策略性增援」兩種選項的利弊分析,最終幫助您學會如何扮演好「專案總指揮」的角色,為您的案件做出最有利的佈局。

壹、信任的基石:律師委任關係的本質

在討論是否「換師傅」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這棟「法律之屋」的根基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就是「信賴」。

一、 建立在信賴之上的合作

無論您當初是透過親友介紹、網路搜尋,還是因為閱讀了律師的文章、聽過演講而決定委任,最終讓您點頭,從口袋裡掏出律師費的那個瞬間,都是一個信賴的託付。您相信這位律師的專業、經驗與人品,足以為您在驚濤駭浪的訴訟過程中保駕護航。

這種信賴感並非僅是一種抽象的感覺,它是律師與當事人之間合作關係的「作業系統」。一旦這個系統當機或充滿病毒,所有的溝通、建議與策略執行都會大打折扣。律師的專業建議,您可能會半信半疑;律師規劃的訴訟方向,您可能會處處掣肘。在缺乏信賴的基礎上,再高明的律師也難以施展,案件的走向自然岌岌可危。

二、 訴訟:一場需要耐心的漫長旅程

訴訟,尤其是民事或刑事訴訟,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結束的戰役。它是一個漫長的流程,短則半年、一年,若是遇到像醫療、工程等需要專業鑑定的複雜案件,單單一個審級就可能耗上兩、三年。

這段漫長的時光,本身就是對律師與當事人關係的一場嚴峻「壓力測試」。在長達數年的合作中,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溝通摩擦、態度問題,都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被放大,逐漸侵蝕掉最初的信賴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想換律師」的念頭,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在長期壓力下,關係逐漸磨損、崩壞的必然結果。因此,在選擇法律夥伴時,考量的絕不僅是當下的專業能力,更是這段漫長旅程中,能否維持順暢溝通與穩固信賴的能耐。

貳、為何想換律師?動搖信任的常見原因

當信賴的基石開始動搖,當事人自然會萌生去意。這些動搖信任的原因五花八門,但歸納起來,多半與「溝通」和「感受」有關。

一、 溝通頻率的落差:當律師的回應不如預期

(一) 態度與同理心問題

對於當事人而言,無論案件金額大小,自己的官司永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當事人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與心力,自然期盼律師能給予同等的重視。然而,若律師在溝通中表現出「態度很差」、「不耐煩」,或是讓您感覺他對您的案件「不上心」,這種感受上的落差,會直接重創您的信賴感。這不僅是服務態度的問題,更是一種未能同理當事人焦慮處境的表現。

(二) 專業術語造成的隔閡

另一種常見的溝通障礙,是律師習慣「咬文嚼字」,滿口法律術語,卻忘了當事人可能完全聽不懂。這種溝通方式無形中拉開了雙方的距離,非但沒有展現專業,反而製造了一種資訊不對等的權力感,讓當事人感到被動、疏離,甚至產生「律師是不是在唬我」的疑慮。

二、 律師視角的換位思考:從事務所裝潢談起

談到溝通的困難,我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最近為了新事務所的裝潢,我需要與水電、冷氣、室內設計、家具等各路廠商協調溝通。雖然我的專業是法律,也辦過工程案件,但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對於裝潢細節,我其實是個外行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廠商真的不是很好溝通」。他們有自己的專業堅持與想法,這點無可厚非,畢竟他們才是專家。但有時,你會感覺到某些廠商不是很用心,或是在時間安排上難以配合,這確實會讓人萌生「換掉他」的念頭。

這個經驗讓我更能感同身受。當您面對一位律師時,您的處境就如同我面對裝潢師傅一樣。您是案件的「業主」,律師是您聘請的「專家」。將心比心,我完全能理解當您覺得律師難以溝通、態度不佳或感受不到應有的尊重時,那種想要更換合作對象的心情。這個經驗不僅讓我更懂得體諒客戶,也讓我意識到一個重要的觀念:作為「業主」的當事人,本身就肩負著協調、管理專家的責任。

三、 案件策略的分歧與疑慮

除了溝通問題,另一個主因是當事人對律師的訴訟策略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或許您覺得律師的攻防方向與您的預期不符,或許您認為律師忽略了某些關鍵證據,又或許您感覺律師的策略過於保守或激進。當您對「作戰藍圖」失去信心時,自然會考慮尋找一位能提出更具說服力方案的「新指揮官」。

參、十字路口的抉擇:直接「更換」或策略性「增援」?

當您確定想做出改變時,眼前會有兩條主要路徑:一是「解除委任」,徹底更換律師;二是「增聘律師」,組成一個律師團隊。兩者各有優劣,需要您根據自身情況審慎評估。

一、 選項一:解除委任,重新開始 

(一) 何時該果斷止損?

如果律師出現了明顯的失職行為,例如:長期失聯、開庭屢次準備不足、對案情一問三不知,或是在核心訴訟策略上與您存在無法彌補的根本分歧,那麼果斷解除委任,或許是保護您權益的最佳方式。這就像發現建築師的藍圖有嚴重瑕疵,長痛不如短痛,必須立即停工止損。

(二) 如何優雅地「分手」:溝通與交接的藝術

即便決定解任,也建議盡量保持平和、專業的態度。一場難堪的「分手」,只會讓後續的案件交接變得更加困難,最終受害的還是您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正式通知律師終止委任關係,並明確請求將完整的案件卷宗資料(包括您提供的證據、對方提出的書狀、法院的來函等)移交給您或您的新任律師。確保「好的交接」,是讓新律師能快速上手、無縫接軌的關鍵。

二、 選項二:增聘第二組律師,組成策略聯盟 

在許多情況下,增聘第二位律師,會是比直接更換更務實、更具策略性的選擇。

(一) 增聘律師的常見動機

1.    專業互補,集思廣益: 有些案件同時涉及民事與刑事責任,您可能認為原律師專精民事,希望再聘請一位擅長刑事的律師,從不同角度共同擬定策略。這是為了讓案件更完善,主動出擊的「強強聯手」。

2.    考量人情與既有合約: 這是非常現實的考量。首先,多數律師委任契約會約定「中途解約不退費」。若已支付一筆可觀的律師費,直接解約意味著金錢上的損失。其次,若第一位律師是「親戚朋友介紹的」,貿然解約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人情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增聘第二位律師,既能補強戰力,又能避免撕破臉的尷尬。

(二) 律師同道間的合作常態:尊重與協作

您可能會擔心:「找了第二個律師,他們會不會互鬥?」根據我十多年的執業經驗,這種情況極為罕見。絕大多數的律師都秉持同道間互相尊重的原則,既然同樣受當事人所託,目標就是一致的,那就是「一起把案子辦好」。大家通常都能互相配合,很少會出現新來的律師就想凌駕於前者,或彼此惡意掣肘的情形。當然,凡事有例外,我確實也遇過不那麼願意配合交接的律師,但這終究是少數。

為了幫助您更清晰地評估,以下將兩個選項的優劣勢與注意事項整理成表:

更換或增聘律師的決策選項分析表

決策選項 優勢 劣勢 當事人注意事項
解除委任 (更換律師) - 徹底解決不適任問題
- 重新開始,策略煥然一新
- 專注於單一律師,溝通單純
- 可能損失已付的律師費
- 案件交接可能產生延誤或摩擦
- 新律師需要時間熟悉案情
- 書面終止委任,明確告知
- 請求完整卷宗資料交接
- 確保費用結算清晰
增聘律師 (組成團隊) - 保留原律師對案情的熟悉度
- 結合不同律師的專長與觀點
- 避免因解任造成的人情尷尬
- 需支付額外的律師費用
- 增加溝通協調的複雜性
- 律師間若無法合作,可能產生內耗
- 扮演好協調者與總指揮的角色
- 主動安排律師團隊會議
- 確保兩組律師的訴訟策略一致

肆、當事人的關鍵角色:從「客戶」到「專案總指揮」

無論您選擇更換或增聘,都請務必記住一個核心觀念:您的角色,必須從被動的「客戶」,轉變為主動的「專案總指揮」。

一、 您的責任:促進律師團隊的有效溝通

這個觀念,正呼應了我前面提到的裝潢經驗。「就好像我在發包這些裝潢案件的時候,我自己是業主,我也需要讓這些不同界面的廠商,像水電、冷氣,能夠協調配合。」

當您聘請了兩組律師,您就是這個律師團隊的領導者。您不能天真地認為可以「把A律師交給B律師管」。律師之間是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他們都只對您負責。一個成功的律師團隊,其成效並非來自於聘請了兩位聰明的律師,而是直接取決於您這位「總指揮」是否積極、有效地進行協調。若您放任不管,就可能導致律師間「互相扞格」(互相矛盾)、「互扯後腿」,最終傷害的還是您自己的案件。您的責任,是主動安排會議,確保資訊同步,並在兩組律師意見分歧時,居中協調,做出最終的策略裁決。

二、 如何向原律師開口,提出增聘第二位律師的想法?

這一步需要溝通的藝術。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坦誠、尊重地與原律師溝通。您可以嘗試這樣說:

「某某律師,非常感謝您這段時間的協助。這個案子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經過審慎考慮,我希望能夠再邀請一位律師加入,集思廣益,與您一起討論、互相配合,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這個案子做到最完善。」

大多數通情達理的律師,都能理解並接受這樣的安排。在此也要特別澄清一個迷思:律師界並沒有所謂「找了我,就不能再找別人」的潛規則。相反地,在標的金額巨大或案情複雜重大的案件中,由兩組甚至多組律師組成團隊,反而是相當常見且專業的作法。如果您遇到有律師告訴您這是「業界行規」,我必須坦白說,這種看法在實務上相當少見,您也無需為此感到壓力。

伍、結論:為您的案件,做出最有利的佈局

官司打到一半想換律師,這份心情的焦慮與掙扎,我們深切理解。但請記得,這並非世界末日,而是一個需要您冷靜思考、策略應對的轉捩點。

總結來說,請記住以下幾個關鍵心法:

1.    這是一個正常且正當的考量: 律師與當事人的關係建立在信賴之上。當信賴出現裂痕,尋求改變是您理所當然的權利。

2.    評估您的真實處境: 仔細分析您是該「徹底更換」還是「策略增援」。考量點包括律師失職的嚴重性、已付的費用、人情壓力以及案件的複雜度。

3.    扮演好您的關鍵角色: 無論選擇哪條路,您都必須從被動的客戶,升級為案件的「專案總指揮」。您的積極協調與主導,是確保法律工程順利推進的核心要素。

如同建造一棟房子,當您發現地基或樑柱有問題時,勇敢且明智地做出調整,遠比視而不見、任其發展來得安全。透過清晰的溝通與策略性的佈局,您絕對有能力駕馭這個挑戰,確保您的「法律之屋」能夠穩固地建成,最終有效地捍衛您應有的權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