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訴訟,花費可能超乎想像

15 SEP 2025 張倍齊律師

壹、前言:您的「小案子」,真的「很簡單」嗎?

「律師,我這件案子很簡單啦!」這是我在諮詢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許多當事人認為,爭議的金額不大,例如只是想討回10萬元的欠款,或只是希望對方為錯誤的行為道歉,案情應該就非常單純。然而,在法律實務中,一個案件的複雜程度與訴訟成本,往往不是由爭議金額的大小來決定的。

真正的關鍵在於:您需要用什麼樣的證據,才能讓法官採信您的主張?

在您決定為了10萬元的權益對簿公堂之前,是否曾想過,這場官司本身可能就得先投入三、四十萬的成本?本文將透過真實案例,為您揭開訴訟中驚人的隱藏成本,幫助您在採取法律行動前,做出最理性的評估。

貳、從真實案例看訴訟的隱藏成本:一場10萬元的裝修尾款爭議

一、爭議的開端:看似單純的設計瑕疵

不久前,有位當事人來諮詢,他因為老家舊屋翻新,不滿意設計師的施工品質,認為有多處瑕疵,因此扣下了約10至12萬元的尾款。另一方面,設計師堅稱自己的設計與施工皆符合業界標準,並無瑕疵,要求屋主必須支付全額尾款。

這是一個典型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屋主認為錢在自己手上,有恃無恐;設計師則認為自己專業受辱,不惜為了這筆款項提告。表面上,這只是關於10多萬元尾款該不該付的單純金錢糾紛,但當它進入訴訟程序後,情況就變得完全不同。

二、訴訟的關鍵難題:法官不是專家,如何判斷專業問題?

當案件進到法院,法官面臨一個根本性的難題:法官是法律專家,但並非建築或室內設計的專家。牆壁的油漆是否平整?插座的配置是否合理?採用的工法是否符合業界慣例?這些涉及高度專業技術的問題,法官無法單憑「肉眼」或個人觀感來做出公正的判決。

為了彌補這道專業知識的鴻溝,法院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囑託專業單位進行「鑑定」。而這正是讓這起「小案子」演變成「大錢坑」的轉捩點。

三、驚人的訴訟成本分析:鑑定費遠超爭議金額

() 專業鑑定費用:一紙報告動輒二、三十萬

一旦法院決定需要鑑定,原告(在此案中是設計師)通常必須先墊付一筆可觀的鑑定費用。以裝修瑕疵鑑定為例,鑑定單位需要派員到現場勘查、逐項檢測、比對設計圖與施工規範,最終撰寫出一份詳細的鑑定報告。這樣一份報告,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費用動輒高達新台幣20萬至30萬元。

這裡出現了一個極其不合理的現象:為了爭執12萬元的尾款,卻要先花費30萬元的鑑定費。這意味著,單是取得「入場券」來實質辯論這筆錢該不該付,其成本就已經遠遠超過了爭議的本金。這使得訴訟從追求「是非對錯」變質為一場不符經濟效益的豪賭。

() 律師費用與時間成本:專業協助的價值與投入

除了鑑定費,多數當事人還需要委任律師。即使您認為事實很清楚,但在訴訟中,如何將散亂的瑕疵項目整理成有系統的爭點、如何擬定精準的鑑定問題清單、如何在法庭上進行有效的攻防,這些都需要法律專業的協助。對一般人而言,親自處理這些繁瑣的程序是「非常痛苦」的。以一個審級的律師費而言,依案件複雜度與地區差異,可能落在8萬至10萬元不等。

() 結論:一場可能花費40萬元的「10萬元官司」

讓我們來做個簡單的計算:鑑定費約30萬元,加上一審的律師費約10萬元,總計的訴訟前期成本就可能高達40萬元。這筆費用通常由原告先行支付,而且還不保證一定勝訴。萬一判決結果不如預期,或僅獲得部分勝訴,這些投入的成本可能血本無歸。更重要的是,這還只是一審的費用,若任何一方不服再上訴,成本還會繼續疊加。

參、不只裝修糾紛:需要「專業鑑定」的案件類型

這種「訴訟成本遠超爭議標的」的困境,並非只出現在裝修糾紛。任何需要藉助法官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來判斷事實的案件,都可能面臨同樣的窘境。

最常見的另一個例子就是漏水糾紛。樓上漏水導致樓下天花板損壞,修繕費用可能僅需幾萬元,但若雙方對於漏水原因、責任歸屬爭執不下,訴訟中進行的「漏水鑑定」,費用動輒10萬元以上 。不少案例是,鄰居間為了解決2、3萬元的修繕費,最終花了高達十幾萬元的鑑定與檢測費 。這些鑑定包含紅外線熱顯像儀、管路探測器等多種精密儀器檢測,每一項的費用都可能從8,000元到20,000元不等 。

這就形成了一個「程序上的陷阱」。當事人看到自己的爭議金額只有8萬元,依法屬於「小額訴訟」程序 。這個名稱聽起來似乎快速、便宜又簡單,法院甚至提供夜間開庭、表格化訴狀等便民措施來強化這種印象。然而,案件的「性質」(例如漏水、車禍肇責、醫療爭議)決定了它必須走上昂貴的鑑定程序。最終,當事人會驚訝地發現,這個名為「小額」的程序,其花費與心力一點也不「小」。問題不在於訴訟標的金額,而在於糾紛的本質。

肆、面對訴訟的理性策略:律師的專業建議

既然硬碰硬的訴訟可能導致雙輸,那麼,身為當事人該如何應對?關鍵在於先了解遊戲規則,並採取符合成本效益的策略。

一、先懂遊戲規則:台灣民事訴訟程序概覽

我國的民事財產訴訟,主要依據訴訟標的金額分為三種程序,各自有不同的特點與審級制度。了解它們的差異,是評估訴訟風險的第一步。

程序類型比較表
程序類型比較表
程序類型 適用金額/價額 主要特點 上訴制度
小額訴訟 新台幣10萬元以下 程序最簡便,可使用表格化訴狀,得於夜間或假日開庭,法官可審酌情況不行證據調查。 第二審為終審,不得再上訴。
簡易訴訟 新台幣10萬至50萬元 程序較普通訴訟簡化。部分案件類型(如車禍、一年以下僱傭契約、定期租賃等)不論金額大小均適用。 對二審判決上訴第三審的條件嚴格,需經法院許可且有重大法律見解爭議。
普通訴訟 新台幣50萬元以上 程序最為嚴謹、完整,證據調查與言詞辯論的要求也最高。 原則上可上訴至第三審(法律審)。財產權訴訟則需超過新台幣150萬元才能上訴三審。

這張表格清楚顯示,雖然制度上為了小額、簡易案件設有較簡便的流程,但如前所述,一旦涉及專業鑑定,這些程序上的簡便性就會被高昂的鑑定成本所抵銷。

二、成本效益下的最佳路徑:和解的智慧

當您意識到訴訟可能是一條昂貴且漫長的路時,和解或調解就成為了理性的替代方案。我在諮詢時常說一句話:「和解不論理」。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於放棄是非對錯,而是將思考的焦點從「證明我是對的」轉移到「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對我最有利的結果」。

與其花費數十萬的鑑定費與律師費去打一場勝負難料的官司,不如將這筆預算的一部分,作為談判桌上的籌碼。我常對當事人說:「您把這筆錢拿去請律師就要8萬、10萬了,那這筆錢要不要乾脆拿來跟對方調解算了?」

這並非示弱,而是一種高明的策略。因為訴訟的潛在巨大成本,對雙方都是一個沉重的壓力。當原告知道必須先墊付30萬鑑定費,被告也知道若敗訴可能要承擔全部費用時,這個「共同的敵人」(即高昂的訴訟成本)反而創造了雙方坐下來談的強烈動機。此時的談判,重點不再是那12萬的尾款,而是如何避免雙方共同陷入一個40萬的錢坑。

伍、結論:在提告前,先為您的荷包做一次「法律健檢」

總結來說,一個案件的訴訟成本,關鍵不在於爭議金額的大小,而在於證明的難易度。當您的案件需要倚賴昂貴的專業鑑定時,無論在法律上被歸類為多麼「小額」或「簡易」的程序,都可能演變成一場勞民-傷財的消耗戰。

必須強調的是,這往往不是當事人的問題,而是我國訴訟制度在處理這類涉及專業判斷的小額糾紛時,尚未建立起一套真正能兼顧成本與效率的解決管道。

因此,在您決定按下提告的按鈕前,我誠摯地建議,先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一次完整的法律諮詢,其目的不應只是評估「告不告得贏」,更重要的是進行一次全面的「法律財務健檢」:盤點所有潛在的成本(鑑定費、律師費、時間、精神壓力),分析各種可能結果的利弊得失。這能幫助您擬定出一個既能捍衛權益,又能守護荷包的最佳策略。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