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JUN 2025 張倍齊律師
您是不是也聽過,在簽契約時,「訂金」和「定金」,這兩個詞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法律效果天差地遠?甚至有人說寫錯一個字,您的錢可能就拿不回來了!這種說法在網路上傳得沸沸揚揚,甚至還有簡體字版本,讓許多民眾在簽約付款時感到困惑與不安。這種現象的廣泛流傳,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於法律知識的渴求,尤其是在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契約行為上;但另一方面,也突顯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未經查證的訊息或過度簡化、聳動的說法,更容易誤導民眾,造成不必要的焦慮。
在台灣的民法體系下,法院審理契約案件時,最重視的是探究「當事人訂立契約時的真正意思」是什麼,而不是死板地拘泥於契約上使用的特定文字或詞語。法院看契約的重點在於當事人真正的意思,並不會過度拘泥於文字本身。
想像一下,就算您在契約中不小心寫了錯字,例如把「定金」寫成「訂金」,甚至是注音符號(只要能辨識意思),只要從契約的整體內容、雙方溝通的過程等證據,能夠清楚地看出雙方約定這筆錢的目的是什麼(例如,是為了擔保契約履行,或是作為簽約的證明),法院通常會依照雙方真實的合意來認定其法律效力。這種重視「實質真實主義」而非「形式主義」的司法取向,其實是一種務實的法律哲學,旨在達成個案的公平正義,並維護契約雙方的合理期待,避免因微小的技術性瑕疵而否定實質的協議內容。若法律過於僵化,反而可能因為無傷大雅的筆誤導致不公平的結果,進而妨礙商業活動與日常交易的順暢進行。因此,法院願意探究「真正的意思」,正是為了防止此類情況發生。
回到「訂金」與「定金」的爭議,即使您在契約上寫的是言字旁的「訂金」,而非民法上慣用的「定金」,也不會因此就直接導致契約條款無效,或法律效果完全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台灣的民法規定下,這兩者一字之差,不至於產生天壤之別的後果,甚至法律效果可能是相同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契約文字可以隨便亂寫。如果文字的錯誤或模糊導致雙方對契約內容的理解產生重大歧異,那自然會衍生爭議。但針對「訂金」與「定金」這兩個詞,因為在一般社會通念上,民眾使用時多半是指向類似的概念,法院在解釋上會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法律體系在實務運作中,能夠區分這種常見詞語的細微語言差異,與那些會根本性改變協議實質內容的錯誤(例如價格、數量或核心義務)。民眾對於「訂」與「定」字差異的焦慮,可能源於一種正確的認知,即法律上確實存在一些具有精確定義的「術語」,但卻錯誤地將此認知套用於法院更側重於探究上下文意圖的情境。
雖然前面提到法院重真意,但我們還是要知道,在法律專業用語上,尤其是台灣《民法》中所指的用以證明契約成立、擔保契約履行或保留解約權等的金錢,其正確的用語是「定金」(決定的「定」)。
了解正確的法律用語,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理解相關法律條文和法院判決的意涵。儘管法院在實務上對於「訂金」與「定金」的誤用,只要不影響對當事人真意的理解,通常會給予相同的法律效果,但認識並使用正確的法律名詞(「定金」),在與法律專業人士溝通,或在草擬較為複雜、金額較高的契約時,仍有其價值,有助於減少任何潛在的歧義,這是一種追求專業和嚴謹的表現。
在簽約付款時,最應該關注和努力的是:和對方一起,用清楚、白話的方式,在契約中明確約定這筆錢的「目的」和「條件」。例如,您可以直接在契約中寫明:「若甲方屆時未與乙方簽約,本定金由乙方沒收。」。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它將法律的保護從依賴深奧的法律術語,轉移到依賴雙方清晰、通俗易懂的共同約定。
與其糾結於該用哪個「訂/定」字,不如花時間把以下事項在契約中寫明白:
也就是應當用比較白話的方式寫清楚,這些錢為什麼會付到對方身上?什麼情況下要返還給付款方?如果付款方做了什麼事,收款方可以沒收?把這些事情寫清楚,反而比較不會有糾紛。當契約雙方共同努力去清晰界定這些條款時,不僅能預防未來的爭議,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本身就促使雙方必須事先思考並坦誠溝通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及其後果。這種前瞻性的討論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的誤解或未言明的假設,從而在問題演變成衝突之前加以解決,進而從一開始就建立起更透明、更穩固的契約關係。
事實上,比起煩惱「訂金」或「定金」的用字,契約中還有更多細節,一旦疏忽,才真正可能導致重大損失或爭議。這些真正會導致問題的,往往是像價金寫錯,例如100萬寫成200萬,那就很麻煩了;或者是在關鍵用語上,有沒有多加一個「不」字,導致肯定變否定,這種情況當然會影響整個契約的走向。
以下列舉一些比用字更需謹慎審視的契約重點:
總結來說,關於「訂金」與「定金」的網路謠言,大家可以放寬心。在台灣的法律實務中,法院更重視的是契約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以及這筆錢在契約中所約定的實際功能與目的。
與其在字詞上鑽牛角尖,不如將心力放在如何與對方共同擬定一份權利義務清晰、內容明確的契約條款。清楚的約定,永遠是保障自身權益的最佳護身符。這樣的內容傳遞,不僅僅是在解決一個具體的法律疑問,更是在普及一種預防性的法律思維,教導大眾如何透過清晰的約定來避免常見的商業或交易陷阱,這長遠來看,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糾紛,促進更和諧的社會互動。
當然,如果您遇到複雜的契約狀況,或對條款內容有任何疑慮,建議還是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為您的權益做最完善的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