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書滿天飛,但您找到的真是「判例」嗎?律師教您看懂法院判決的真正份量

04 JUL 2025 張倍齊律師

判決書滿天飛,但您找到的真是「判例」嗎?律師教您看懂法院判決的真正份量

在網路資訊發達的今天,許多民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時,第一時間會想到上網搜尋,這是一個非常積極且值得鼓勵的作法。其中,「司法院裁判書查詢系統」就是一個寶庫,讓所有人都能輕易找到過往的法院判決。

然而,資訊的普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我時常遇到當事人憂心忡忡地拿著一份從網路上印下來的地方法院判決,問我:「律師,這個『判例』會不會影響我的案子?」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誤解。在日常口語中,「判決」與「判例」似乎可以混用,但在法律的專業世界裡,這兩個詞彙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概念與份量。您找到的一份判決書,很可能只是一件獨立的個案,並非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判例」。

更重要的是,大家所熟知的「判例」制度,其實早在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就已經走入歷史。那麼,現在的法院是如何統一法律見解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網路上找到的這些判決書呢?

壹、前言:您找到的法院「判決」,就是能左右案件的「判例」嗎?

如同前面提到的情境,許多人會將任何一份法院的判決書都當成「判例」,認為既然法院都這麼判了,自己的案件也應該會有一樣的結果。這種想法源於對司法系統運作方式的誤解。

事實上,法院的每一份判決,都是法官針對特定個案的「事實」適用「法律」後得出的結論。法官最重要的兩項工作,就是「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例如,在一起鬥毆致死案中,法官必須先釐清「事實」:被告究竟是預謀殺人,還是一時氣憤失手?是拿刀還是用拳頭?攻擊的是要害部位還是四肢?釐清這些事實後,才能決定要「適用」殺人罪還是過失致死罪的「法律」。

然而,法律條文往往是原則性的、抽象的,無法涵蓋所有千變萬化的社會樣態。這時,如何「解釋」法律條文,就成了關鍵。而「判例」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它代表了最高法院對於某個法律爭議的「官方解釋」。它不是任何一份判決,而是萬中選一、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法律見解。

因此,當您在網路上找到一份判決時,首先要釐清的,就是這份判決的「份量」。它只是一個普通個案的結果,還是足以影響其他法官心證的重要見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從「判例」的前世今生談起。

貳、判決與判例,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深入解析「判例」的前世今生

一、昔日的「判例」是什麼?——統一法律見解的最高法院指標

在民國108年修法以前,「判例」是指由最高法院從其作成的眾多判決中,挑選出具有原則性、重要性的法律見解,經過法定程序後,賦予其特殊地位。它的核心功能在於「統一法律見解」,避免司法出現「一個臺灣,各自表述」的亂象,讓人民對於訴訟結果能有合理的預期。

一個判決之所以會被選為判例,關鍵在於它對「法律適用」提出了深刻的洞見,而不只是在處理個案的「事實認定」。

讓我舉一個經典的民事判例來說明。我國民法第1052條規定了十多種可以訴請離婚的法定事由。其中一款(舊法時期)是,如果配偶因犯罪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另一方可以請求離婚。條文的字面意義很清楚,立法目的在於,當一方有重大犯罪行為且需長期入監服刑,對婚姻的維持已造成重大破壞,應允許無辜的另一方解脫。

但實務上曾出現一個有趣的案件:先生向法院起訴,主張太太因為犯了詐欺罪,被法院判刑三年,符合離婚的法定事由,因此請求離婚。

法院一查,太太確實被判刑三年,完全符合法條的文字。但再深入調查後發現,這個詐欺案,竟然是先生、太太,連同岳父三個人「共同」犯下的!

這下問題來了。法條只說「配偶被判刑」,並沒有說「夫妻一起犯罪時該怎麼辦」。如果完全按照字面解釋,先生的請求似乎於法有據。但最高法院認為,這樣解釋有違事理之平。立法者允許離婚,是為了保護無辜的一方,而不是讓一個犯罪的共犯,利用自己共同犯下的罪行,來作為甩開配偶的理由。

因此,最高法院最終判決先生敗訴,並將這個見解選為「判例」。這個判例確立了一個重要的法律原則:您不能因為一個您自己也有責任的狀況,來主張法律上的權利。 這就是判例如何超越法條文字,去填補法律漏洞、實現個案正義的最好示範。它為下級法院的法官在未來遇到類似案件時,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

二、為何「判例」制度會走入歷史?——從「依法審判」的原則談起

既然判例制度有著統一法律見解、實現個案正義的重要功能,為何後來會被廢除呢?這主要源於學界與實務界對於「法官究竟是依『法』審判,還是依『判例』審判」的深刻反思。

有批評者認為,判例制度在臺灣的運作,逐漸產生了一些問題。其中最大的疑慮是,許多法官在引用判例時,往往只截取其中最精華的「判例要旨」(一段抽象的法律原則),就直接套用在眼前的案件上,卻忽略了去比較「前案」與「本案」的基礎事實是否相同。

這與英美法系國家運用判例的方式有顯著不同。在英美法中,判例的引用非常強調「事實的比較」(case by case)。律師在法庭上攻防的重點之一,就是論證為何先前的指標性判決,其案件事實與本案「相同」或「不同」。如果事實背景差異太大,那麼前案的法律見解就不應適用於本案。

然而,在臺灣過去的實踐中,這種細膩的事實比較過程有時會被忽略。判例的「要旨」被當成如同法條一般的金科玉律,導致判例有時會脫離其最初誕生的事實基礎,而被過度抽象化地適用。這引發了「法官到底是依據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法律』,還是最高法院選出來的『判例』在審判」的質疑。

為了回歸「法官依法審判」的核心原則,並促進更精緻的司法論證,立法院在民國108年修正了《法院組織法》,正式廢除了判例的選編制度。

三、現行制度是什麼?——「大法庭」與「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

廢除判例制度,不代表最高法院不再需要統一法律見解。只是,統一見解的「機制」改變了。

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最高法院大法庭」制度,以及「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

當最高法院內部不同法庭之間對於某個法律問題出現見解分歧時,就會開啟「大法庭」進行審理,由大法庭作出的裁定,將對後續案件產生拘束力。

此外,最高法院仍然會定期挑選出重要的判決,公布為「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這聽起來和過去的判例很像,但有一個關鍵性的差異:現在公布這些重要裁判時,會提供完整的判決全文,包含了詳盡的基礎事實。

這樣的改變,其用意在於鼓勵(甚至可以說是要求)所有法律人——包含下級法院的法官與律師們——在引用這些重要見解時,必須回到個案的事實基礎,進行細緻的比較與論證。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簡單地複製貼上抽象的法律原則。

雖然舊有的判例不再新增,但過去數十年累積下來的判例見解,其中蘊含的法律智慧並未消失,它們仍然是理解法律精神的重要參考資料,只是我們現在會用更重視事實基礎的眼光來看待它們。

參、網路資訊海中,如何正確看待法院判決?給您的三點實用提醒

了解判例制度的演變後,我們回到最實際的問題:當您在網路上找到一份看似對自己有利的判決時,該如何正確解讀它的價值?在此提供三點實用提醒。

一、第一步:看懂判決的「層級」——地院、高院、最高法院大不同

臺灣的法院體系主要分為三級: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一份判決的參考價值,與其作出的「層級」有絕對的關係。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您找到一份地院或高院的判決時,務必確認該案後續是否還有上訴,以及上訴的結果為何。 很多人興高采烈地找到一份對自己有利的高院判決,卻沒發現該案上訴到最高法院後,早已被「廢棄發回」(也就是被推翻了)。引用一份已經被上級法院否定的見解,在法庭上是沒有幫助的。

二、第二步:避開「少數見解」的陷阱——別把特例當通則

法院的判決並非鐵板一塊,法官作為獨立的個體,有時也會出現與主流見解不同的看法,我們稱之為「少數見解」或「特殊見解」。

舉例來說,自從「通姦罪」除罪化後,絕大多數的民事法院法官仍然認為,配偶與第三者發生性關係的行為,侵害了另一方的「配偶權」,因此受害者依然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精神慰撫金。這是目前穩定的「多數見解」。

然而,確實曾有極少數的地方法院法官抱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通姦除罪化後,連帶的民事侵害配偶權也不應再成立,因此直接判決原告敗訴。

如果您正好找到這類少數見解的判決,便誤以為「侵害配偶權的官司都打不贏了」,那就會產生嚴重的誤判。拿著少數見解去挑戰主流穩定的司法實務,風險非常高。

三、最關鍵的一步:相信專業——判決解讀是門「技術活」

如何區分多數見解與少數見解?如何判斷一份判決是否已被上級法院廢棄?如何精準比較前案與本案的事實差異?

這正是我在節目中常說的,這是一門「技術活」,也是律師的專業價值所在。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律師的角色已經從單純的「資訊提供者」轉變為「專業的資訊詮釋者與策略規劃者」。您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資料,但如何解讀這些資料,判斷其真偽、份量與適用性,並將其融入到您的整體訴訟策略中,這需要長期的法律訓練與實務經驗的累積。

律師在分析一份判決時,看的不是只有輸贏的結果。我們會去分析法官的論理脈絡、他引用的法律依據、這份見解在司法實務中的地位,以及最重要的——它與您案件獨特事實的關聯性。

肆、結論:善用公開資訊,更要仰賴專業判斷

總結來說,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大家建立幾個關鍵認知:

1.    判決不等於判例: 您在網路上找到的絕大多數都只是普通判決,而非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判例或重要裁判。

2.    判例制度已更新: 我國已不再選編判例,現行制度更強調個案事實的比較與論證。

3.    判斷判決需多維度: 正確看待一份判決,至少需要檢視其「法院層級」、「是否被推翻」以及它究竟是「多數見解」還是「少數見解」。

網路上的法律資源是很好的學習工具,能幫助您對自己的處境有初步的了解。然而,這些公開資訊無法取代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針對您案件的獨特事實,所能提供的客製化分析與策略建議。

當您面對法律難題,感到迷惘與不確定時,尋求專業的法律諮詢,讓律師為您解讀複雜的法律資訊,評估真實的風險與機會,才是保障您權益最穩妥的一步。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