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為何有時又貴又沒用?律師教你聰明的風險管理,讓法律成為真正的護身符

08 JUL 2025 張倍齊律師

壹、前言:法律為何有時又貴又沒用?一個律師的真心話

身為一名執業律師,我的 Podcast 節目叫做「法律護身符」,初衷是希望法律能成為保護大家的一道屏障。然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個看似矛盾,卻極為真實的主題:「法律,有時又貴又沒用。」

這聽起來像是在砸自己的招牌,但請先聽我說完。唯有先理解法律的局限性與昂貴成本,您才能真正學會如何善用法律,讓它成為您真正的「護身符」,而不是事後昂貴的補救工具。

讓我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我個人有時會在網路上購買二手的 PS5 遊戲光碟,因為對我來說,遊戲光碟的品質不太會因為二手而打折,但價格卻能便宜不少。我甚至會規定孩子,想買一片新遊戲,就得先賣掉一片舊的。然而,在蝦皮或各大拍賣平台向私人賣家購物,就像打開薛丁格的貓箱,收到貨品前,你永遠不確定裡面是什麼。

家人曾問我:「如果你花了一千多塊,結果賣家寄來一個空盒,或塞滿廢報紙,你怎麼辦?」我的答案很直接:「那就算了。」除了上網留個負評洩憤,我不可能為了一千多元去提告。即便我是律師,幫自己打官司雖然不用付律師費,但贏了也只是拿回那一千多塊,我投入的時間與心力,遠遠超過這個價值。更何況,我還不一定會贏。

這個看似消極的決定,背後其實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成本效益分析」。這正是我想帶給您的核心觀念:在許多情況下,與其在問題發生後,才思考如何用法律解決,不如在一開始就將「法律成本」納入您的決策考量。

貳、訴訟的隱藏成本:不只是金錢,更是時間與心力的巨大消耗

當一般人聽到「打官司」,腦中浮現的可能是律師費。但事實上,訴訟的成本遠比您想像的更為複雜且巨大。它是一筆包含了金錢、時間、心力與不確定性的綜合帳單。

一、金錢成本: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財務黑洞

最直接的當然是律師費。對一般中產階級而言,這筆費用絕非小數目。但除了律師費,還有許多「隱藏」的開銷:

二、時間與程序成本:一場曠日廢時的馬拉松

許多人以為提告就像按個按鈕一樣簡單,但司法程序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以一個簡單的詐欺案件為例,流程可能是:

1.    警局報案:您需要到警察局製作筆錄。

2.    地檢署偵查:警方會將案件函送到地檢署,由檢察官開庭偵辦。

3.    法院審理:如果檢察官認為被告有罪而提起公訴,案件才會進入法院,由法官進行審理。

這整個過程,每一步都需要時間。這還沒算上任何一方可能提出的上訴。一個看似單純的案件,耗時一、兩年是家常便飯。這背後動用了多少司法資源?警察、檢察官、書記官、法警、法官,這些都是由納稅人供養的昂貴公共資源。法律程序之所以嚴謹緩慢,是為了確保程序的正義與周全,但這也意味著極高的時間成本。

三、心力與情緒成本:無形的壓力與煎熬

訴訟帶來的精神壓力,往往是壓垮當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您會不斷地回憶不愉快的事件,在法庭上與對方爭執,擔心訴訟結果,甚至夜不成眠。這種情緒上的消耗,會嚴重影響您的工作、家庭與身心健康。如果最終判決結果不如預期,那種挫折感與失落感,更是難以言喻的煎熬。

四、舉證的困難:「你說的是事實」不等於「你能證明事實」

這是法律最殘酷也最真實的一面。回到網購的例子,您如何「證明」您收到的包裹裡面是空的?除非您從取貨那一刻起,就全程錄影直到拆封,否則在法律上,這很容易陷入各說各話的僵局。賣家可以辯稱他確實寄出了商品,是買家自己弄丟了或意圖誣陷。

在法庭上,法官或檢察官是依據「證據」來判斷事實,而不是憑感覺或聽誰說得比較可憐。即使您說的是百分之百的實話,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訴訟結果依然充滿變數。不要以為自己是受害者就穩贏,訴訟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保證。

參、聰明的風險管理:將法律思維融入您的決策

既然訴訟如此昂貴且充滿不確定性,難道我們遇到事情就只能自認倒楣嗎?當然不是。真正的智慧,在於將法律思維「前置」,在做決策時就進行風險評估與管理。您可以將生活中的風險分為兩類:

一、可承受風險的評估與接納:學會「斷捨離」

對於那些即使發生了最壞情況,您也能夠承受其損失的交易,您可以選擇承擔風險。

對於這類風險,關鍵在於「事前評估,事後放下」。如果您評估後認為風險可控,那就去做;如果真的出狀況,就當作是學到一課,而不是一頭栽進訴訟的泥淖中。

二、不可承受風險的轉嫁與預防:建立你的財務護城河

然而,有些風險是我們絕對無法承受的,一旦發生,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的人生。例如:嚴重的車禍、房屋火災、繼承糾紛等。對於這類風險,我們的策略就不是「接納」,而是「轉嫁」與「預防」。

(一) 風險轉嫁:善用保險作為第一道防線

我一再鼓勵大家,務必購買足額的保險,尤其是汽車的「第三人責任險」。想像一下,如果您不小心撞到一台法拉利,幾百萬的維修費足以讓一個家庭經濟崩潰。這就是「不可承受的風險」。

您每年多花一些錢支付保費,就是將這個您個人無法承擔的巨大風險,「轉嫁」到保險公司身上。當事故發生時,保險公司會出面理賠,讓您免於陷入求償無門或傾家蕩產的絕境。這不是詛咒自己會出事,而是在充滿風險的社會中,為自己和家人建立一道最基本的財務護城河。

(二) 預防糾紛:從源頭杜絕爭議的火苗

除了轉嫁風險,更積極的做法是從源頭預防糾紛。

這些預防措施,就像是為您的人際與財務關係購買的「保險」,能從根本上減少訴訟發生的機率。

肆、結論

講了這麼多,我想傳達的核心觀念是:社會在走,風險意識要有。

法律的真正價值,不應只在於事後的爭訟與懲罰。那樣的法律,往往是昂貴、緩慢且令人疲憊的。有時律師圈會開玩笑說「報價止訟」,意思是當事人一聽到律師費報價,原本的怒火就消了一半,糾紛也跟著停止了。這雖然是玩笑話,卻也反映了訴訟成本高昂的現實。

一個更聰明的做法,是將法律視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在您做任何重大決定前——無論是簽一份合約、進行一筆大額交易,或是規劃您的身後事——都先思考其中潛在的法律風險。

當您學會用這種「預防勝於治療」的思維來面對生活,法律才能真正成為保護您的「護身符」。它讓您遠離不必要的紛爭,將資源與心力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這,正是我認為法律能帶給您最有價值的幫助。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