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出資創業,是投資還是借貸?律師教你釐清法律關係,避免親情變質

26 AUG 2025 張倍齊律師

前言:中山區的創業夢,與親友的第一筆資金

我的事務所位在捷運中山站附近,這裡近年來已成為台北最熱鬧、最潮流的地區之一。從辦公室向外望去,赤峰街、南京西路的巷弄裡,隨處可見充滿個性的咖啡廳、風格餐車與特色小店。這股蓬勃的創業精神,讓人感受到夢想的活力。

然而,每一個夢想的起點,都面臨著一個共通的挑戰:籌措第一筆啟動資金。許多充滿熱情的年輕創業者,初期需要的或許只是幾十萬元,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不是向銀行提交繁瑣的計畫書,而是轉向最親近的家人或朋友,尋求資金支持。

這個選擇背後,藏著一種心理上的「路徑依賴」。向親友開口似乎比面對銀行審核來得輕鬆、溫暖,少了制式的流程,多了人情的溫度。但正是這份看似的「輕鬆」,往往是日後最大法律糾紛的溫床。當長輩或親友拿出一筆錢說「支持你」時,這句話真正的法律意義是什麼?是一份單純的贈與?一筆需要償還的借款?還是一場共同承擔成敗的投資?這個問題若沒有在最初釐清,當初的支持,很可能在未來演變成最傷感情的拉扯。

壹、一句「有賺錢再還」,埋下多少未來紛爭的種子?

在處理創業糾紛時,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當初他說,等賺錢再還我就好」。這句話聽起來充滿彈性與體諒,卻是法律關係上最危險的模糊地帶。因為它沒有定義清楚這筆錢的性質,導致雙方可以根據日後事業的成敗,對這句話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解釋。

一、 當事業成功時:當初的「幫忙」是分享利潤的「投資」?

想像一下,您用親友資助的20萬元創業,幾年後事業一飛沖天,公司價值數百萬。這時,當初出資的親友可能會認為,他不僅僅是借錢給您,更是您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他會覺得,如果沒有他當初的慧眼與支持,就沒有您今日的成就。因此,他要求的可能不再是歸還20萬本金,而是按照「股東」的身份,要求分享公司成功的果實,可能是40萬、60萬,甚至更高比例的公司利潤。在他心中,那句「有賺錢再還」的真意是:「我們一起承擔風險,所以也該一起分享利潤」。

二、 當事業失敗時:當初的「支持」是要求還本的「借款」?

反之,如果事業經營不善,最終倒閉。創業者可能會想,既然當初說好「有賺錢再還」,現在沒賺錢,甚至血本無歸,這筆錢自然就不用還了,因為雙方共同承擔了失敗的風險。然而,出資的親友此刻可能完全是另一種想法。眼看錢拿不回來,他會將當初的「支持」重新定義為一筆單純的「借款」。他會主張,無論您事業成敗,借錢還錢是天經地義,要求您至少歸還本金。在他心中,「有賺錢再還」的意思是:「我體諒你初期沒錢,可以晚點還,但不是不用還」。

這種模糊不清的約定,讓創業者陷入一個極其不利的境地:事業成功,可能要分出不成比例的利潤;事業失敗,卻可能仍要背負全額的債務。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任何一方的惡意,而是人性在面對利益與損失時的自然反應。因此,避免這場風暴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拿到錢的一開始,就用法律的語言,明確定義這筆資金的性質。

貳、釐清法律關係:您拿到的是「股權」還是「債權」?

在法律上,親友提供的資金,主要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關係:「股權」關係或「債權」關係。這兩者的權利義務天差地遠,是所有創業者與出資者都必須理解的核心概念。

一、 投資者的路:成為股東,共享利潤、共擔風險 (股權)

(一) 什麼是股權?

如果親友出資是為了換取您事業的一部分所有權,那他取得的就是「股權」。這意味著他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成為了公司的「股東」或「合夥人」。他給您的錢不是借款,而是購買您公司股份或合夥份額的價金。從此,他成為這家事業的老闆之一。

(二) 權利與義務:利潤與風險的一體兩面

成為股東,最大的特點就是「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如果公司賺大錢,股東有權按照出資比例或約定方式,分享公司所有的利潤,獲利潛力沒有上限。但反過來說,如果公司經營失敗、甚至倒閉,股東投入的資金也可能血本無歸,他不能回過頭來要求創業者個人還錢。這就是投資的本質——高風險與高回報並存。

(三) 關鍵文件:為何「合夥契約」或「股東協議書」不可或缺?

口頭約定絕對不足以支撐穩固的股權關係。一份正式的書面文件,如「合夥契約書」或「股東協議書」,是保障所有人的基礎。這份文件應詳細載明:各股東的出資額與股權比例、利潤如何分配、虧損如何分擔、誰有決策權,以及最重要的——「退場機制」,也就是當有人想退出時,股份該如何處理。

二、 出借方的路:成為債主,賺取利息、不問經營 (債權)

(一) 什麼是債權?

如果親友出資的目的,只是單純把錢借給您周轉,希望您日後歸還本金與可能的利息,那他取得的就是「債權」。在這種關係中,他是「債權人」,您是「債務人」。他只是借錢給您,並未成為事業的所有人。

(二) 權利與義務:有借有還,天經地義

債權關係的核心精神就是「有借有還」。無論您的事業是賺是賠,甚至倒閉,您對債權人的還款義務原則上都不會消失。債權人無權分享您事業成功帶來的超額利潤,但同時,他也受到保護,不必承擔您經營不善的風險。他的權利,就是收回約定的本金與利息。

(三) 關鍵文件:為何應簽訂正式的「借貸契約」?

為確立債權關係,雙方應簽訂一份正式的「借貸契約」或至少立下「借據」。這份文件應清楚寫明:借款金額、利息計算方式(即使是無息,也應註明)、還款期限與方式。這份文件不僅保障了債權人的權益,也讓創業者清楚明白自己未來的現金流負擔,有助於更穩健地規劃財務。

選擇股權或債權,不僅是法律與財務的選擇,更是對彼此「關係定位」的選擇。您希望親友成為長期的事業夥伴,還是單純提供短期幫助的恩人?想清楚這個問題,再選擇對應的法律架構,才能讓關係走得長遠。

參、股權與債權超級比一比

為了讓您更快速地掌握兩者差異,我們整理了以下比較表:

股權與債權比較表

比較項目 股權 債權
法律身份 股東 / 合夥人 (成為老闆之一) 債權人 (單純借錢的人)
風險承擔 高:與事業共存亡,可能損失全部本金。 低:原則上不承擔經營風險。
利潤分配 潛力高:依出資比例或約定分享事業所有利潤,上不封頂。 固定:僅能收回本金與約定利息,與公司獲利脫鉤。
事業失敗時 投資的錢可能血本無歸,無法向創業者追討。 仍有權依法要求創業者償還本金與利息。
事業成功時 可獲得遠高於本金的利潤分紅,享受成功的果實。 只能拿回本金與約定利息,無法分享超額利潤。
關鍵文件 合夥契約、股東協議書 借貸契約 (借據)

肆、保護夢想也保護關係:給創業者與出資者的實用建議

釐清法律關係後,更重要的是如何開啟這場「把話說清楚」的對話。

一、 給創業者:如何開啟「把話說清楚」的困難對話

直接說「我們要來簽合約」可能會讓人感覺冰冷、不信任。建議您換個方式,將其包裝成對雙方的保障。您可以這樣說:「您的這份支持對我真的太重要了,為了要好好保障您,也為了讓我們未來不會有任何誤會,我想我們應該把彼此的權利義務用書面約定下來,這是對我們雙方最好的方式。」將焦點放在「保護對方」與「避免誤會」,能讓這場對話更溫暖、也更容易被接受。

二、 給出資親友:在掏出錢之前,您該問清楚的關鍵問題

如果您是考慮出資的一方,在付出辛勤賺來的積蓄前,請務必問清楚以下問題:

1.    「你希望我在這個事業中扮演什麼角色?是純粹支持你,還是要一起經營?」

2.    「如果事業不順利,這筆錢會怎麼處理?我需要有血本無歸的心理準備嗎?」

3.    「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我可以取回我的資金?」

這些問題不是在質疑對方,而是在幫助雙方共同檢視這段財務關係的未來樣貌。

三、 退場機制的重要性:事先約定好,如何優雅「下車」

對於「股權」投資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退場機制」。創業時大家一團和氣,但未來總有各種變數,例如股東個人急需用錢、或彼此經營理念不合。如果沒有事先約定好如何「下車」,很容易演變成僵局。

討論退場機制,不是在唱衰事業,反而是成熟與負責任的表現。它像是一場壓力測試,能通過這場理性對話考驗的夥伴關係,才更有機會抵禦未來真實的商業風暴。

結語:事前釐清,就是最好的法律護身符

創業路上的許多糾紛,源頭往往不是惡意,而是善意下的「模糊」。親友間的金錢往來,因為摻雜了情感,更容易讓人忽略契約精神的重要性。

然而,一份清晰的書面協議,從來都不是不信任的表現,反而是對彼此關係最極致的尊重與保護。它將雙方的期待攤在陽光下,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從而避免了因猜忌與誤解而產生的裂痕。

事前花一點時間,把醜話說在前頭,把法律關係釐清,就是為您的創業夢想與珍貴的親情友情,配戴上一枚最有效的「法律護身符」。若您正準備創業,或面臨類似的資金問題,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為您量身打造一份兼顧情理法的協議,將是保護您事業與人際關係最穩固的第一步。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