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欠款人,如何自保?律師教你用風險評估與保險規劃保護自己

11 SEP 2025 張倍齊律師

法律文章展示

前言:判決書,不該只是一張白紙

「可以跟你借一筆錢嗎?」

當親友、同事,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夥伴提出這個請求時,我們的腦海中往往會瞬間閃過無數個念頭:「他為什麼要借錢?」「他還得起嗎?」「我手頭的錢夠嗎?」「不借,會不會傷了感情?」這些問題盤旋不去,而其中最核心的焦慮,莫過於:「這筆錢,真的拿得回來嗎?」

作為律師,我最常聽到的無奈是:「律師,我官司打贏了,法院也判他要還錢,但他名下根本沒財產,早就脫產了,我最後只拿到一張『債權憑證』,跟白紙有什麼兩樣?難道法律只保障壞人嗎?」

這份無力感,我完全理解。許多人誤以為法律是萬能的,只要訴諸法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然而,法律的本質更像是一種「事後追究」的機制。它能在損害發生後,釐清責任歸屬,並賦予你追討的權利。但是,法律無法穿越時空,回到借貸發生的那一刻,替你評估眼前的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

真正的自我保障,源於事前的「主動防禦」,而非事後的「被動追討」。要建立這種防禦思維,首先必須理解,生活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債務人。一種是你親手「選擇」的,另一種則是命運「塞給」你的。本文將深入剖析這兩種債務的本質,並提供清晰、可行的自保策略,讓你的權益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壹、契約型債務:借錢前,你該做的「事前風險評估」

第一種類型,是我們最熟悉的「契約型債務」。這類債務源於雙方的約定或協議,例如借錢給朋友、與人合夥做生意、投資入股、或是承攬工程等。在這些關係中,你與對方是自願建立連結的交易夥伴。既然是你自己選擇的對象,那麼在付出金錢、資源或勞務之前,進行「事前風險評估」,就是你保護自己的首要責任。

一、法律的極限:為何「事後追究」難以彌補所有損失?

(一) 法律無法預知未來,只能處理過去

我們必須坦然接受一個事實:法律無法預測未來。它就像一位在車禍現場急救的醫護人員,能夠處理傷口、穩定傷勢,但無法阻止車禍的發生。真正能避免事故的,是駕駛者在上路前的謹慎駕駛與風險意識。

同理,當你借出的款項變成呆帳時,法律可以幫你確認債權、取得執行名義,但它無法逆轉你當初的決定。因此,將所有希望寄託於事後的法律程序,而忽略了事前的風險控管,無異於開車時閉上眼睛,只期望安全氣囊能在最後一刻拯救你。

(二) 勝訴不等於拿到錢:空有「債權憑證」的無奈

許多人歷經漫長的訴訟,終於拿到勝訴判決,卻發現這只是另一場挑戰的開始。如果債務人存心擺爛,名下沒有穩定的工作收入、沒有銀行存款、也沒有任何可供查封的房地產,那麼法院的強制執行程序就會變得一籌莫展。

此時,你手中那張由法院核發、證明對方欠你錢的「債權憑證」,雖然在法律上效力十足,但在現實中卻可能一文不值。這就是最令人沮喪的困境——你在法律上是贏家,在財務上卻是輸家。這也再次印證了,事前評估遠比事後追討來得更為重要。

二、向專業機構學習:建立個人的「風險意識」

(一) 借貸即交易:請戴上銀行的「專業眼鏡」

我們不妨向最專業的放款機構——銀行——學習。銀行在借錢給任何個人或企業前,絕不會憑藉「人情」或「感覺」,而是依賴一套嚴謹的風險評估系統。它們會要求借款人提供財力證明、收入所得資料,對於大額貸款(如房貸)更會要求提供擔保品。

銀行深知,放款本身就是一種高風險的交易。它們的法務與債務管理團隊,是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運作,而不是等到款項收不回來才抱怨法律保障不周。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個人。當你借錢給別人時,無論對方是誰,你都應該暫時拋開情感因素,戴上銀行的「專業眼鏡」,將其視為一場嚴肅的「金融交易」。這並非冷酷無情,而是對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應盡的負責態度。

(二) 風險評估的思維

專業的風險評估,並非要求你製作一張繁瑣的文件清單,而是建立一種整體的評估思維。你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判斷這筆「交易」的風險高低:

貳、法定型債務:當麻煩無預警上門,你該如何應對?

一、無法選擇的債務人:從車禍到鄰居漏水的「侵權行為」

(一) 何謂「法定之債」?法律如何「創造」出債務

「法定之債」指的是,債務的發生並非基於雙方的契約或承諾,而是源於法律的直接規定。你和對方之間沒有任何協議,但因為他的行為對你造成了損害,法律便「創造」了一筆債務,要求他對你進行賠償。

這類債務最大的特點,就是債務人是「隨機」且「無法預測」的。你無法事先評估那個即將闖紅燈的駕駛,也無法預知下一位搬到你家樓上的鄰居,其房屋狀況如何。

(二) 風險的偶然性與「行人地獄」的現實

在台灣,我們時常感嘆「行人地獄」的交通亂象。這恰恰說明了「法定之債」的風險無所不在。走在路上,你可能被任何人撞到;住在公寓,你也可能因為任何鄰居的疏失而受害。在這種充滿偶然性與不可預測性的環境中,單純依賴對方「有能力賠償」的想法,顯得極為天真。

如果撞到你的是一位剛出社會、工作不穩定的年輕人,或是根本毫無資產的小混混,他雙手一攤,說一句「爛命一條」,那麼即使法院判賠你再高的金額,你依然求償無門。

二、轉移風險的智慧:保險的真正價值

(一) 為何要為「別人的過錯」預做準備

「風險是沒辦法讓它消失的,你只能透過保險的方式把風險分散。」

這句話點出了保險的真正精髓。購買保險,看似是為「別人的過錯」預先付費,實則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購買一個財務安全網。

你無法確保撞到你的人有錢賠,但你可以透過自己的意外險、醫療險來支付醫藥費;你無法保證對方會賠償你的名貴跑車,但你可以透過自己的車體險來完成修復。這就是將一個「可能發生、損失巨大」的未知風險,轉化為一筆「定期支付、金額可控」的保費。

(二) 案例思考:為何你會希望撞到你的是「軍公教」?

我在節目中曾提出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如果不幸要被車撞到,你會希望撞到你的人是什麼職業?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但從法律求償的角度來看,答案非常明確:最好是軍公教人員。

為什麼?因為軍公教人員擁有最穩定、最透明、最難以隱藏的薪資收入。一旦法院判決勝訴確定,你可以輕易地透過強制執行程序,從他們每個月的薪水中固定扣款。你不必擔心他們突然辭職或脫產,因為這份工作的穩定性,反而成為了你債權的最佳保障。

這個思想實驗的結論非常清晰:我們都希望遇到一個「理想的債務人」,但現實世界不會如此幸運。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只被有錢有信用的軍公教人員撞到,我們就必須為最壞的情況——被一個無力賠償的人撞到——做好準備。而保險,就是我們應對這種最壞情況的最佳工具。

參、律師的專業總結:主動防禦,才是最好的法律護身符

總結來說,面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債務,我們需要採取截然不同的自保策略。這不僅是法律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智慧。

真正的「法律護身符」,並不是在災難發生後才急忙尋找的律師,而是內建於你心中的那份「事前防禦」的智慧。亮遠法律事務所與我,張倍齊律師,不僅僅是在您遇到麻煩時的訴訟代理人,我們更希望能成為您的策略夥伴,協助您在生活與事業的各個層面,建立起這種預防風險的遠見。若您需要法律上的協助,無論是事後的權益追討,或是更重要的事前規劃,都歡迎與我們聯繫。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