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SEP 2025 張倍齊律師
近日,新聞媒體再次投下震撼彈:「又有律師遭收押禁見」。一次是律師涉嫌與詐騙集團勾結,擔任「軍師」洩漏偵查秘密;另一次,則是律師涉嫌與不動產業者、里長合謀,偽造獨居長者的「公證遺囑」,意圖侵吞其身後遺產。
這些事件不僅是社會新聞,更像一記記重拳,狠狠敲在人民對司法的信任之上。律師,本應是手持法律利劍、捍衛當事人權益的守護者,如今卻有人淪為利用法律漏洞、侵害弱勢的加害者。當律師的光環蒙上陰影,許多人心中不免浮現巨大的疑問:連律師都不可信,我們還能相信誰?整個司法體系,是否早已千瘡百孔?
這樣的擔憂,完全可以理解。司法體系的運作,仰賴一個穩固的三角關係:「審、檢、辯」,也就是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法官居中裁判,檢察官代表國家追訴犯罪,而律師則為被告或當事人辯護。這三方各司其職,共同撐起正義的天秤。然而,當其中任何一個支點—尤其是代表人民的「在野法曹」律師—發生動搖、甚至崩壞時,整個司法制度的公信力便會隨之傾頹。這不僅是少數律師的個人操守問題,更是對整體司法信任的侵蝕。
本文的目的,並非加深您的焦慮,而是希望在迷霧中為您點一盞燈。我們將從律師的專業視角,深入剖析為何會有律師甘冒奇險、踩踏紅線,並提供一套具體、可行的自保指南,教您如何在委任律師前,為自己做好最關鍵的「風險控管」。
律師養成之路漫長且艱辛,為何有人願意賭上自己的專業生涯,甚至自由,走上歧途?從近期發生的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兩種典型的墮落模式,其背後反映的是專業倫理與人性貪婪的拉扯。
在詐騙集團案件中,涉案律師扮演的角色,是將法律賦予的「特權」轉化為犯罪的「工具」。依據法律規定,被告在被檢察官聲請羈押時,其委任律師有權「閱卷」,也就是查閱檢方用以指控被告的相關證據。這項權利是為了保障被告的防禦權,避免律師在不了解案情的情況下,無法為當事人做有效辯護,造成「武器不平等」。
然而,這群涉案的年輕律師,卻濫用了這份基於信任而授予的特權。他們在閱卷後,將屬於偵查不公開的機密內容,透過通訊軟體群組洩漏給集團的其他共犯,甚至互相「通靈」(行話,指交流閱卷內容),指導共犯們如何串證、如何應對檢警的訊問,嚴重妨礙司法偵辦。他們的角色,已從「辯護人」質變為犯罪集團的「共犯結構」。
另一種模式,則是發生在獨居長者偽造遺囑案中的專業掠奪。此案中的律師,利用其專業知識,與不動產業者、里長等人勾結,鎖定名下有財產但無繼承人的獨居老人。他們看準了這些長者逝世後,若無人繼承,財產最終將歸屬國庫,因此不會有家屬出面爭訟。
於是,他們偽造長者的「公證遺囑」,透過法律上稱為「遺贈」的方式,將長者的不動產指定贈與給特定人士。所謂「遺贈」,是指立遺囑人將財產贈與給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對象。這種方式本身是合法的,常用於沒有子女的長輩,希望將財產留給照顧自己晚年的姪、甥,甚至是無血緣關係的看護。然而,在本案中,這項制度卻被惡意扭曲,成為侵吞弱勢者財產的合法外衣。
這兩種模式,或許源於年輕律師的案件來源壓力,又或許是純粹的貪念作祟。但無論動機為何,其共同點都是對律師專業倫理的踐踏,以及對司法賦予之特權與信任的惡意濫用。這也警示著所有民眾,在尋求法律協助時,辨識律師的專業與品行,是保護自身權益不可或缺的第一道防線。
面對司法體系中的害群之馬,與其消極地感到失望,不如積極地學會如何自保。作為當事人,您手中其實握有最有效的監督工具。以下,我們將提供一套三步驟的專業指南,幫助您在委任律師前,進行最有效的查證與評估。
在評估一位律師是否「好」之前,首要之務是確認他是否為「真」律師。社會上充斥著所謂的「司法黃牛」或無照律師,他們可能僅有法務背景,卻冒充律師承攬業務。要避免落入這些陷阱,最權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法務部官方建置的「律師查詢系統」。
這個由政府維護的公開資料庫,是確認律師合法執業資格的基石 。近年來,法務部更導入區塊鏈技術來強化系統的安全性與資料的不可竄改性,確保民眾查詢到的資訊是可信的 。任何人只要聲稱自己是律師,其資料就應當能在這個系統中被查詢到。若輸入姓名後查無此人,那麼對方百分之百是假律師,或是已被停止執業資格,切勿委任 。
確認了律師的真實身份後,下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深入檢視其「懲戒紀錄」。這是評估一位律師過往職業操守與倫理狀況最客觀的指標。
在「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的查詢結果頁面中,會有一個明確的「懲戒紀錄」欄位 1。如果此欄位顯示該律師曾有被懲戒的紀錄,您絕對不能輕忽。此時,您應該進一步點擊查閱公開的「
懲戒決議書」。這份文件會詳細記載該律師被懲戒的具體事由、過程以及懲處的結果。
公開律師的懲戒紀錄,是為了保護民眾的權益,這也是國際上的趨勢。例如,韓國的律師協會同樣提供民眾查詢律師懲戒資訊的管道,其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資訊透明,讓民眾能事先避免聘用有問題的律師,同時也促使律師更加謹守職業倫理。
當然,沒有懲戒紀錄不代表律師就完美無瑕,但有懲戒紀錄,特別是涉及誠信問題的紀錄,絕對是您在做決定時必須審慎考量的重大警訊。
通過了前兩步的客觀查證後,您手上可能已經有一份合格的律師名單。最後一步,則是從中挑選出最適合您案件、也最讓您感到信任的專業夥伴。這個階段,需要的是更細緻的綜合評估。
您可以利用「司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輸入律師姓名,查詢他/她過往承辦過的案件類型。這能幫助您了解該律師是否擅長處理與您類似的案件領域(例如,家事、工程、刑事等)。
請務必記得,任何向您「擔保」或「保證」案件一定會勝訴的律師,都極有可能違反了《律師倫理規範》。一個負責任的律師,會為您分析案件的利弊、可能的風險與走向,而不是給出不切實際的承諾。勝訴與否涉及許多變數,無法保證。
委任前的法律諮詢是絕佳的觀察機會。在諮詢過程中,您可以評估:這位律師是否能用您聽得懂的語言,清晰地解釋複雜的法律關係?他/她是否願意耐心傾聽您的陳述?他/她給予的建議是務實的,還是畫大餅?整個溝通過程是否讓您感到被尊重與安心?找到一位能與您順暢溝通、建立信賴感的律師,至關重要。
向有相關經驗的親友打聽,了解他們委任律師的經驗,也是一種可靠的方式。同時,也可以在網路上查詢律師或事務所的評價,作為輔助參考。
總結來說,挑選律師是一個從客觀查證到主觀感受的完整過程。先用官方系統篩選掉不合格與有重大瑕疵的對象,再透過諮詢與綜合評估,找到那位最值得您託付的法律專家。
律師被收押的事件,短期來看,確實重創了司法的形象,造成了所謂的「短空」。然而,從長遠來看,這未嘗不是一個「長多」的契機。每一次弊案的揭發,每一次不適任司法人員被淘汰,都是對這個行業的一次淨化。
當資訊越來越透明,當每一位民眾都學會使用「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來為自己把關,那些試圖遊走在法律邊緣、操守有問題的律師,將會更難生存。您的每一次謹慎選擇,都是在用市場機制的力量,支持那些兢兢業業、堅守倫理的專業律師,同時也是在淘汰那些害群之馬。
法律,應是人民的護身符,而非不肖人士的斂財工具。守護司法信任的責任,不僅在於司法人員的自律,更在於每一位公民的警覺與選擇。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您手中的一面「照妖鏡」,幫助您在尋求法律協助的路上,避開暗礁,找到真正能為您仗義執言的可靠夥伴,共同為一個更值得信賴的司法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