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淪為詐騙集團幫兇?一個執業律師的深度剖析:市場失序下的專業沉淪與自救之道

30 SEP 2025 張倍齊律師

壹、前言:當律師成為詐騙集團的幫兇

最近,司法圈內外都對幾則新聞感到震驚與痛心:有律師涉嫌為詐騙集團擔任「軍師」,利用職務之便洩漏偵查秘密,協助犯罪組織串證,甚至有出身法律世家、形象光鮮的律師也深陷其中,最終遭到收押禁見。

身為執業律師,看到同業淪為犯罪的共犯,心情是沉重且複雜的。這不僅是個人的墮落,更是對整個律師行業信譽的重創,讓我們蒙羞。

您可能會好奇,為何我沒有在新聞熱度最高的時候馬上評論?許多自媒體經營者會緊跟時事,爭取流量,這當然是很好的策略。然而,我一向認為,在資訊尚未完整、事實仍待釐清時,過早發表評論不僅可能失之偏頗,也容易流於情緒化的批評。如今,當新聞熱潮退去,我們或許更能平心靜氣地來探討這個議題的深層原因。

這篇文章的目的有二:第一,從我的執業經驗出發,深度剖析為何會有律師走上這條不歸路;第二,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具體的建議,教大家在面臨法律問題時,如何選擇一位真正值得信賴的專業律師。

貳、律師的「特權」如何被濫用?——「閱卷權」的雙面刃

要理解律師如何協助詐騙集團,必須先了解一個關鍵的法律概念:「閱卷權」。

在刑事案件中,為了保障被告能充分行使防禦權,法律賦予辯護律師一項重要的權利——在案件進入特定階段後(例如,當事人被聲請羈押或案件被起訴後),律師可以向法院或地檢署申請閱覽、抄錄所有的卷宗證物。這項權利是「偵查不公開」原則的例外,其目的是讓律師能全面了解檢察官掌握了哪些證據、指控的依據為何,從而為當事人擬定有效的辯護策略。

「閱卷權」是實現「實質有效辯護」的基石,是司法正義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這項被賦予神聖使命的權利,卻被少數心術不正的律師變成了犯罪的工具。

詐騙集團的運作模式通常是分工精細的金字塔結構。當底層的車手或人頭帳戶被逮捕時,集團會聘請律師為他們辯護。這些涉案律師真正的目的,並非是為眼前的這位車手爭取權益,而是利用律師的身份行使「閱卷權」。他們在閱卷後,將得知的偵查方向、共犯的供述、檢警掌握的關鍵證據等機密資訊,回報給集團上游的主管或首腦。

更甚者,若有多名車手同時被捕,集團可能聘請多位合作的律師,各自閱卷後再將資訊拼湊起來,讓集團高層得以掌握全局。這使得他們能夠從容地湮滅證據、轉移資產,並教導尚未落網的共犯如何應對訊問,形成「串證」的完美閉環。最終,被犧牲的往往是那些只分到微薄利潤的底層年輕人,而主謀卻能逍遙法外。

這種行為,不只是單純的洩密,更是對律師職業倫理最徹底的背叛。律師本應是司法體系的守護者,卻反過來利用體系賦予的信任與特權,去侵蝕、瓦解司法體系的根基。

參、扭曲的市場:為何有律師甘冒奇險,步入歧途?

許多人會問,律師收入優渥,社會地位高,為何要為了一點錢甘冒被撤銷執照、甚至鋃鐺入獄的風險?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想像中複雜,它牽涉到整個法律服務市場的結構性困境。

一、律師錄取率開放後的生存困境

許多資深前輩律師認為,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近二十年來律師錄取率的大幅放寬。在過去,律師考試錄取率極低,律師是鳳毛麟角,市場呈現「僧少粥多」的局面,要賺錢相對容易。

後來,政策的擁護者主張,為了促進市場自由競爭、避免法律人才的浪費,應當放寬錄取標準,讓律師執照變成一種「資格考」。他們的理想是,透過市場機制,讓大量律師投入競爭,優勝劣敗,最終能為民眾提供更好、更便宜的服務。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律師人數在短時間內暴增,但訴訟、非訟等法律服務的市場規模,卻沒有等比例擴大。結果就是,大量的律師,尤其是沒有背景、人脈的年輕律師,一投入執業市場就面臨空前的生存壓力。

二、 「自由競爭」的迷思:當事人真能選出好律師嗎?

「自由競爭」理論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消費者擁有足夠的資訊來判斷服務的好壞。但在法律服務市場,這個前提幾乎不存在。

一般民眾如何判斷一位律師的專業能力?是法庭上的辯才、書狀的邏輯,還是對法條的掌握度?這些都不是外行人能輕易評估的。因此,當事人往往只能依賴一些表面的指標,例如:律師的網路聲量、行銷話術、外表談吐,甚至是事務所的裝潢。

這就導致了市場的扭曲:競爭的重點,可能不再是「法律專業能力」,而是「行銷能力」。在這種環境下,擅長自我包裝的律師可能更容易生存,而許多默默耕耘、專注本業的律師卻可能接不到案件。我一直對這種所謂的「自由競爭」能否真正為民眾篩選出好律師,抱持著高度的懷疑。

三、M型化的律師業:當專業不等於收入

上述困境最終導致了律師行業嚴重的「M型化」。一端是少數憑藉著家世背景、早期卡位或特殊機緣而收入豐厚的頂層律師;另一端,則是大量在生存線掙扎,難以接到穩定案源的年輕或基層律師。

請相信我,律師的收入高低,與其專業能力強弱,真的不劃上等號。

當一位年輕律師,沒有家族支持,沒有廣闊人脈,在繳完事務所租金、助理薪水後,發現自己收入微薄,甚至入不敷出時,他該怎麼辦?就在此時,若有犯罪集團捧著大筆現金,只要求他利用職務之便做一些「小事」,那種誘惑與內心的掙扎,恐怕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這並非要為犯罪者開脫,而是要指出一個殘酷的現實:一個失序的市場環境,會將正直的人推向懸崖邊緣。當制度無法讓專業能力兌現為合理的經濟回報時,就等於為倫理的腐化提供了溫床。

肆、律師之「師」:我們應當承擔的重量

我曾在日劇《王牌大律師》(Legal High)中,聽到主角古美門律師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詞。他說,在日本社會,只有三種職業會被尊稱為「老師」(せんせい,Sensei):教師、醫師,以及律師。

他接著解釋,「師」這個字,代表著「給予指導的人」。

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醫師給予病人健康的指導;教師給予學生知識的指導;而律師,則是給予當事人權利與正義的指導。我們的角色,不單純是收錢辦事的服務業,更是當事人在人生最迷惘、最無助時的引路人。客戶付費給我們,卻是由我們反過來指導他們,這就是「師」所承擔的重量與責任。

然而,當律師每天疲於奔命地行銷自己、削價競爭,當整個行業的價值被市場扭曲時,我們還有多少心力去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當律師的社會地位與收入水平不斷下滑,這個行業還能吸引到最頂尖的人才,去承擔起對抗國家機器、捍衛人民權利的重責大任嗎?

一個律師的專業尊嚴,不只是他個人的事,也關乎整個司法體系能否健全運作。當律師淪為詐騙集團的工具時,他不僅拋棄了自己的專業,更是顛覆了「師」的角色——從一個引導者,變成了被犯罪者引導的附庸。這是對這個職業最深層的踐踏。

伍、給當事人的真心建議:如何選擇一位值得信賴的律師?

分析了這麼多,最終還是要回到最實際的問題:身為民眾,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找到一位正派、專業、值得信賴的律師?

我的建議非常直接:請務必對那些標榜自己「關係很好」、「有門路」、「可以走後門」的律師,抱持最高的警覺。

我並非天真地認為司法體系完美無瑕,但一個敢於將「走後門」當作賣點的律師,本身就有極大的問題。這透露出幾個危險的訊號:

請記住,律師的品性,遠比您想像的更重要。一位正派的律師,不僅會為您提供扎實的法律服務,他正直的形象,也會影響法官、檢察官對您案件的觀感。

尋找律師,就像尋找一位能託付性命的醫師。您需要的,不是一位江湖郎中,而是一位具備專業、誠信與同理心的「師者」。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在未來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