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教科書幾頁才合法?律師解析著作權「合理使用」關鍵四原則

23 JUN 2025 張倍齊律師

壹、著作權法核心概念:「重製」與「合理使用」

一、影印教科書,法律上怎麼看?——認識「重製」行為

(一) 著作權法中「重製」的定義

在討論影印教科書是否違法之前,首先必須理解一個核心的法律概念——「重製」。一般來說,學生影印教科書的行為,在著作權法上即被稱為「重製」。所謂「重製」,根據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五款的定義,是指「指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影印教科書,顯然符合了以「複印」方式重複製作他人著作的行為。理解影印即為「重製」,是探討後續法律責任的基礎。許多人可能未曾意識到,單純的影印動作,在法律上就已經啟動了著作權法的評價機制。

(二) 擅自重製的法律風險:「重製罪」及其罰則

如果未經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也無法主張「合理使用」而擅自影印教科書,這樣的「重製」行為就可能構成著作權侵害,並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中,刑事責任方面,可能觸犯著作權法第九十一條第一項的「重製罪」。該條文規定:「擅自以重製之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雖然在法律的分類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許不被視為刑法上的「重罪」(一般指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但對於一般民眾,尤其是學生而言,即便只是被判處幾個月的徒刑或拘役,甚至僅僅是留下一個「前科」紀錄,都將對個人聲譽與未來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實際可能發生的法律後果。因此,切勿因一時的方便或僥倖心態,而輕忽了擅自重製的法律風險。

二、著作權法的避風港:「合理使用」原則

(一) 「合理使用」的意義:在特定條件下免除侵權責任

然而,著作權法在保護著作人權益的同時,也考量到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知識傳播與教育普及等公共利益。因此,法律設有「合理使用」原則作為調和。所謂「合理使用」,是指在符合特定條件的情況下,利用他人著作的行為可以被認為是合法的,不需要事先取得著作財產權人的同意,也不會構成著作權侵害。正如著作權法第六十五條第一項所明示:「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 換言之,如果影印教科書的行為能夠被認定屬於「合理使用」,那麼即便有「重製」的事實,也可以免除相關的民刑事責任。

(二) 判斷「合理使用」的四把尺:著作權法第65條解析

那麼,法院是如何判斷影印教科書的行為是否構成「合理使用」呢?其主要的法律依據是我國著作權法第六十五條第二項。該條文規定,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之性質。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這四項基準,並非一個可以簡單套用的數學公式,而是法院在個案中進行「綜合判斷」的指導原則。這意味著法官會全面考量所有相關情況,並權衡這四項基準,而非僅僅檢視是否符合其中某一項。這四項基準之間也並非全然獨立,而是會相互影響。例如,一個非營利的教育目的(第一項基準)可能會讓利用少量內容(第三項基準)的行為更容易被接受,但如果這樣的利用行為對市場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第四項基準),那麼即使是出於教育目的,也可能難以被認定為合理使用。即便是學校課堂上的教學利用,屬於「非營利教育目的」,但若大量影印書籍,導致創作人血本無歸,也仍會構成侵害著作財產權。這種判斷的彈性,正是為了因應千變萬化的利用情境,但也確實增加了個案判斷的複雜性。

以下將針對這四項基準,結合教科書影印的情境,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1.利用之目的及性質(例如:教育目的 vs. 營利目的) 此項基準主要考量利用他人著作的目的是什麼,以及利用的性質為何。一般而言,若是為了「非營利教育目的」,例如學生為了個人學習、課堂討論或學術研究而影印教科書,相較於為了銷售牟利的「商業目的」,會更容易被認為具有主張合理使用的空間 。學生影印教科書,通常其目的確實是為了教育和學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出於教育目的,也並非可以毫無限制地利用。如果利用的規模和方式對著作權人的權益造成了不合理的損害,例如影印的份量過大,實質上取代了購買原版書籍的必要性,那麼即便初衷是教育,也可能跨越合理使用的界線。這背後反映了著作權法試圖在促進知識傳播與保障創作者基本回報之間取得平衡的努力。

2.著作之性質(例如:著作的原創性高低、出版目的) 此項基準關注的是被利用著作本身的特性。例如,著作的原創性程度、該著作是否已公開發表、以及其出版的主要市場和目的是什麼。教科書通常具有高度的原創性,是作者投入大量心血編纂而成,並且其出版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給學生作為學習教材,以獲取相應的市場回報。針對這類專為特定市場(如學生)創作的著作,若允許使用者大量影印,將直接衝擊其核心市場。因此,有觀點認為,相較於一般性的研究著作,大學教科書在主張合理使用時,其可被利用的範圍應當更為限縮,以免過度影響其市場價值 。

3.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質與量的考量) 這是許多人最關心的問題——到底可以印多少?此項基準同時考量「量」與「質」兩個面向。「量」指的是所利用部分在整個著作中所占的頁數、篇幅或百分比。例如,一本一千頁的教科書,影印其中十頁,比例上相對較低;但若一本僅有五十頁的專論,影印十頁,比例就顯著偏高。「質」則是指所利用的部分是否為該著作的核心內容或最精華的部分。即便影印的頁數不多,但如果恰好是該書最關鍵的章節、圖表或摘要,其重要性可能遠超過頁數所呈現的比例 。因此,不能單純以頁數多寡來判斷,還必須考量所影印內容的實質重要性。

4.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市場替代效果) 此項基準被認為是判斷合理使用時,實務上經常扮演關鍵角色的因素。它主要評估的是,利用他人著作的行為,是否會對該著作的現有市場銷售或潛在的授權機會產生負面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會不會因為你的影印行為,導致正版書籍賣不出去,或者減少了著作權人透過其他方式獲取報酬的可能性 。如果影印教科書的結果,使得學生不再需要購買原版書籍,那麼這種「市場替代」的效果就非常明顯,對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造成了直接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法院通常很難認定其構成合理使用。

貳、影印教科書的「合理範圍」實務判斷與建議

一、為何法律不直接規定「可以印幾頁」?

(一) 著作種類繁多,難以一概而論

許多人可能會問,既然合理使用如此重要,為何法律不直接明確規定一個「安全範圍」,例如「影印十頁以內不算侵權」?這樣的想法雖然直觀,但在實務上卻難以施行。原因在於,著作的種類、篇幅、內容形式千差萬別。一本厚達千頁的百科全書,與一首僅有數行的短詩,其性質截然不同。如果法律硬性規定一個固定的頁數標準,對於篇幅極短的著作(例如僅有三、五頁的文章或詩作),允許影印十頁可能就等於影印了全部或大部分內容,顯然不合理;而對於篇幅極長的著作,十頁的限制又可能過於嚴苛,無法滿足正常的學習或研究需求。

(二) 「個案判斷」與「綜合審酌」的重要性

正因為著作的多樣性與利用情境的複雜性,著作權法選擇了更具彈性的個案判斷原則。法院在判斷是否構成合理使用時,必須「審酌一切情狀」,綜合考量前述的四項基準以及其他所有相關因素,才能做出最貼近個案事實的認定。這種判斷方式雖然賦予了法律適用的彈性,能夠因應各種新興的利用型態,但也無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使用者在利用他人著作前,往往難以百分之百預測其行為是否會被認定為合理使用,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會對影印教科書的合法範圍感到困惑的原因。

二、影印教科書,如何適用「合理使用」四基準?

將前述的四項判斷基準具體應用於大學生影印教科書的情境時,可以有以下思考方向:

(一) 利用目的:多為教育,但仍需注意其他因素

大學生影印教科書,其目的通常是為了個人學習或完成課堂要求,屬於「非營利教育目的」,這在第一項基準的判斷上通常對使用者較為有利。然而,正如先前所強調,即便目的正當,仍不能無限上綱。如果影印的行為超出了必要的範圍,對著作權人的市場利益造成了實質損害,那麼單純的教育目的也難以使其合法化。

(二) 著作性質:教科書的特殊性

教科書是作者投入專業知識與時間精力編寫而成,具有相當高的原創性,並且其主要的出版市場就是學生群體。這種為特定教育市場量身打造的著作,其市場價值更容易受到大規模影印行為的衝擊。因此,在第二項基準的考量下,相較於一般性的資訊或新聞報導,教科書的合理使用空間可能會受到更嚴格的檢視 。

(三) 利用比例:影印頁數與全書比例是關鍵考量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量」的問題。雖然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比例」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影印的頁數占整本書的比例越低,越有可能被認為是合理使用。例如,老師為了某堂課的特定主題,指定閱讀教科書中的某一章節(可能僅佔全書的5%),學生為此影印該章節,相較於影印整學期都會用到的半本或整本教科書,前者構成合理使用的可能性顯然較高。應特別注意所影印的部分是否為該書的「精華」或核心內容,即便頁數不多,若已涵蓋著作最重要的部分,仍可能被認為利用過度。

(四) 市場影響:是否因影印而不再購買正版書籍?(此為法院重要考量點)

這往往是法院在判斷合理使用時,最具決定性的考量點之一。如果學生的影印行為,導致其(以及其他大量採取相同行為的學生)不再需要購買正版的教科書,那麼這種行為就直接替代了原版書籍的市場,對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造成了顯著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前三項基準對使用者有利,法院也極有可能認定該影印行為不構成合理使用,因為它直接衝擊了著作權人賴以維生的市場基礎。

三、給大學生的具體建議:如何在法律邊界內安心學習?

綜合上述分析,對於大學生影印教科書的行為,以下提供幾點具體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一) 優先考量:購買正版教科書或尋找二手書

最能確保合法性的方式,無疑是購買正版的教科書。如果預算有限,可以積極尋找二手書的管道,例如透過校園的二手書社團、網路平台,或是向學長姐詢問是否有可轉讓或低價出售的舊版教科書。這不僅能節省開銷,也能支持著作權人的創作。

(二) 少量影印:以老師指定閱讀的「部分」章節為原則,注意比例

如果確實有影印的必要,應盡可能將範圍限縮在老師為特定課程或主題所指定的「部分」章節或少量補充資料。影印前應評估該部分在整本書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其是否為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老師的指定雖然可以作為影印必要性的一個參考,但並不能自動使影印行為合法化,最終的判斷仍需回歸合理使用的四項基準。學生仍需自行判斷,避免因老師指定而影印過量。

(三) 避免行為:切勿影印整本或大部分教科書

無論是出於何種理由,影印整本教科書,或影印書中絕大部分的內容(例如超過三分之一或一半),都極有可能構成著作權侵害,難以主張合理使用。如果某本教科書是整學期的主要教材,那麼購買原版書籍應是較為妥適的選擇。

(四) 尊重創作:理解著作權保護的初衷

著作權法的設立,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護創作者的辛勞成果,藉此鼓勵更多優質的創作問世,進而促進整體社會的文化與知識發展 。尊重著作權,不僅是遵守法律的表現,也是對知識創作者的肯定與支持,有助於形成一個良性的知識共享與創新生態。

肆、結語:聰明學習,尊重著作權益

一、「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雖有彈性,但並非無限上綱

總結來說,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則,為知識的傳播與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彈性空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毫無限制地任意利用他人著作。影印教科書是否構成合理使用,需要依據著作權法第六十五條的四項基準進行個案的綜合判斷,其判斷過程確實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告訴你影印幾頁以內就一定合法。

二、了解法律,保護自己,也支持知識創作的永續發展

身為現代公民,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應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了解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誤觸法網,承擔不必要的法律責任,更是為了共同維護一個尊重智慧財產、鼓勵知識創新的社會環境。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有源源不斷的優質創作問世,豐富我們的學習資源。

三、若有著作權相關疑問,歡迎諮詢專業律師

如果您對於著作權法的規定,或是在具體個案中如何判斷是否構成合理使用仍有疑問,建議尋求專業律師的諮詢。透過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可以更精準地評估個案情況,並獲得最妥適的法律建議。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
FB臉書粉專SpotifyAppleKKBOX